清明后的风里还飘着玉兰香,张阿姨坐在小区长椅上摩挲着老伴的照片——照片里他穿藏青外套站在海边举着鱼竿笑。“老陈生前总说退休要去海边住,可现在……”她翻着海葬新闻皱着眉,“我想送他回海里,可不知道找谁怎么做。”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想以海为归处,却卡在“第一步”。
参加海葬的第一步是找对“门”——别信“私人海葬”广告,不仅没保障还可能违规。全国多数城市民政系统有专门海葬服务机构,比如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海葬部、杭州殡仪服务中心。这些机构官网或公众号里有实在信息:“机构地址”视频导航、“海葬流程”动画讲解、“常见问题”真人解答。张阿姨就是跟着上海服务中心的“找我们”视频,找到漕溪路的服务点——推开门工作人员递来温水:“阿姨慢慢来,我们帮您。”
找对机构后,材料准备远没想象复杂。只需三样东西:逝者死亡证明(医院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或派出所“销户证明”)、你的身份证、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结婚证)。有些地方要填《海葬申请登记表》,问题很“接地气”:逝者姓名、出生地点、你的联系电话。上海服务中心还有“填表小视频”,工作人员举着表格说:“姓名要和身份证一致,联系电话要能打通哦~”张阿姨跟着填,十分钟就写完。
申请通过会收到“前置追思会”通知——这是海葬最有温度的“预热”。你可以带“有故事”的东西:逝者戴了十年的老花镜、爱喝的龙井,甚至生前视频。杭州追思会上,李女士放了父亲的厨房片段:他系格子围裙颠锅说“你妈爱喝我做的番茄鸡蛋汤,放两颗冰糖才甜”,在场人都抹了眼睛。这些细节让追思会不是“走流程”,而是“和亲人再聊天”。
海葬当天要提前半小时到指定码头,比如上海吴淞口、杭州三堡码头。码头停着“海葬专用船”,工作人员递防风外套:“阿姨风大,别冻着。”仪式流程简洁:默哀三分钟、宣读祭文(可自己写)、撒骨灰——用可降解骨灰盒,你可以亲手放,也可让工作人员帮忙。撒时会递白色菊花瓣:“阿姨慢慢撒,老陈能感受到。”张阿姨后来回忆,花瓣落海面时,仿佛看见老伴站在浪尖,还是举鱼竿的样子:“老陈,我带你来海边了。”
有些机构会给亲属“纪念视频”——用无人机拍全程:蓝色海面像绸缎,白色花瓣飘成线,海鸥掠过船头。张阿姨把视频存手机,每天睡前看:“你看,老陈身边有海、有花、有风——他应该很开心。”
最后解答几个问题:海葬要钱吗?多数城市免费,还可能有补贴(上海补2000元、杭州1500元);时间有要求吗?春秋两季(3-5月、9-11月),天气暖海面稳;能让孩子参加吗?建议带10岁以上懂事的,仪式需安静也怕摔着。
张阿姨现在每天去海边走,风里咸咸的像老伴抽烟的味道:“以前怕海深不见底,现在爱海,因为知道老陈在里面。”海葬流程从不是“步骤”,是“温柔指引”——找机构、填材料、追思会、撒骨灰,每一步都在说:告别可以很慢、很暖、很有仪式感。如果你也想让亲人归于大海,不妨找当地民政机构的海葬视频——那些有温度的指引,会帮你把牵挂轻轻放进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