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对海的感情,是清晨塘沽码头飘来的渔香,是傍晚渤海湾染上的橘色夕阳,连老人们唠嗑都爱说“等我走了,就去海里找老伙计”。于是越来越多家属琢磨:想给亲人选“与海为伴”的结局,天津有专门办骨灰撒海的机构吗?答案很明确——不仅有,而且是官方统筹的规范服务。
天津的骨灰撒海服务早有成熟体系,核心机构是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隶属于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这是民政部门指定的唯一官方服务主体。家属要是想咨询,直接打服务热线022-26430000,或者去河北区育红路的办公点当面问——毕竟涉及逝者身后事,官方机构的流程和可信度更让人放心。除了市殡仪服务总站,部分区的殡葬服务中心也会协助对接,但核心统筹还是由市一级负责。
办撒海手续不算复杂,但得提前把材料备齐。家属需要带三样东西: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骨灰寄存证(或骨灰领取凭证)、经办人的身份证。先去机构填《骨灰撒海申请表》,说明想预约的时间范围——一般春秋季(3-5月、9-11月)是撒海旺季,天气稳定、海面平静,机构会优先安排这两个时段。预约成功后,机构会提前一周通知具体出海时间(得看天气预报调整),当天家属在塘沽新港码头集合,工作人员会先组织简单的追思仪式:读一段家属写的怀念信、放一首逝者爱听的歌,再给每个人发一朵白菊花——仪式不复杂,却能让情绪慢慢沉下来。
登船后大概1小时抵达渤海湾指定海域,工作人员会提醒家属:“把骨灰盒拆开,慢慢撒,别着急。”这里要注意:骨灰盒必须用可降解材质(纸制或淀粉基),不能带塑料、金属容器——毕竟撒海的核心是“环保”,不能给大海添负担。要是家属想加些私人仪式,比如撒点逝者生前爱喝的茶、放几片银杏叶(比如逝者是老师,爱捡银杏叶当书签),提前和机构沟通就行,工作人员都会配合。
还有些细节得提前想:比如老人怕晕船,记得带晕船药;要是家属有宗教信仰,想做个简短的祈福仪式,也能和机构商量;撒海结束后,机构会给家属发一张《骨灰撒海纪念证》,上面印着出海日期和海域坐标——这张证不是“凭证”,是给活着的人留个念想:“看,TA在海里,和天津的浪一起,从来没走。”
其实对家属来说,最在意的不是“有没有机构”,而是“能不能把事办得暖心”。天津的这些机构没把撒海做成“流水线”——他们会记得张阿姨想给老伴撒点他最爱的桂顺斋萨其马碎屑,会帮李大爷把儿子的足球徽章用可降解纸包好一起撒下去,会在仪式结束后递上一杯热姜茶,说“叔,别站在风口,先暖暖心”。这些细碎的温柔,才是对“与海共生”最好的注解。
如果你也在琢磨这件事,不妨先打个电话问问——毕竟把亲人的最后一程办得顺顺当当,才是最实在的告慰。就像天津的海,从来都不喧嚣,却把所有的温柔都藏在潮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