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北京,景山公园的银杏叶落了一地,胡同口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晒着太阳,话题偶尔会绕到“身后事”——“你家老二说要海撒?”“哎,我家那口子早说了,别买墓地,费钱还占地方,不如撒去渤海湾,他年轻时候跑过船,对海有感情。”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常见,“海撒”早已不是新鲜词,却依然有很多人问:“北京骨灰海撒到底在哪里举行?
其实答案很明确:北京官方指定的海撒区域,在渤海湾的两个划定水域——塘沽海域和曹妃甸海域。选这里有太多“接地气”的理由:从北京出发,开车或坐高铁到天津新港码头、曹妃甸综合码头,最多两小时;航行1到2小时就能到达海撒点,家属不用熬长途;更重要的是,这片海域水流平缓、生态稳定,民政部门联合海洋局测了多次,确认不会让骨灰堆积影响海洋环境。就像老船工说的:“这一片海,装得下北京人的念想。”
上周遇到邻居张阿姨,她刚陪父亲完成海撒。“我们是从天津新港码头走的,早上七点集合,船开出去的时候,太阳刚爬上海平面,把海水染成金红色。”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画面里的船尾飘着几缕白纱,“船员说,到了位置会鸣笛示意。”那天风有点大,她把父亲的骨灰装在可降解袋里,和儿子一起捧着走到舷梯边——袋口解开的瞬间,骨灰顺着海风飘向海面,像撒了一把细雪,很快就和海浪融在一起。“我突然想起他年轻时候带我们去北戴河,也是这样的咸味儿海风,他站在沙滩上喊‘你们看,海浪在跟我们打招呼’。”张阿姨抹了抹眼角,“那天的海,像在跟他打招呼。”
为什么是渤海湾?除了地理近,更藏着北京人的“海情结”。老北京人讲“落叶归根”,可如今的“根”早不是某块固定的土地——是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塘沽吃的炸大虾,是青春期和同学去北戴河踩的沙滩,是中年时陪老人去曹妃甸看的红海滩。把骨灰撒在这里,像把人“送回”了那些最温暖的记忆里。张阿姨说,父亲生前总说“墓地太贵,不如把钱留着给孙子买学区房”,可真正让他决定海撒的,是去年春天看的一条新闻:“说渤海湾的白鲸又回来了,他盯着电视屏幕笑,‘你看,海能装下这么大的鱼,也能装下我’。”
家属也会有顾虑:“撒在海里,以后想他了怎么办?”其实民政部门早想好了——每一次海撒都会用GPS记录精确经纬度,事后给家属一份“海撒纪念证书”,上面写着“东经××.×度,北纬××.×度”。张阿姨把证书夹在父亲的相册里,旁边是他年轻时穿海魂衫的照片:“有时候想他了,就拿出证书看看,像知道他在渤海湾的某个角落,跟着海浪一起,看过春天的桃花,听过夏天的蝉鸣,闻过秋天的桂香,陪我们走过每一个季节。”
要走海撒流程其实不复杂:提前联系北京市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或者指定机构,准备好死亡证明、家属身份证、海撒申请书就行。“一定要提前问清楚需要带什么,我们楼里有户人家忘带死亡证明,差点没登上船。”张阿姨提醒,“还有集合时间,别迟到——船不等人,可念想等得起。”
昨天路过胡同口,又听见老人们在聊天:“你家那口子的海撒位置定了?”“定了,塘沽海域,他说过,要跟老船友们作伴。”阳光穿过银杏叶的缝隙,落在他们的脸上,像撒了一层温柔的金粉。风里飘来远处包子铺的香气,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咸味儿——那是渤海湾的风,顺着京哈高速吹过来,带着北京人的念想,飘向更远的地方。
其实海撒从不是“结束”,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就像张阿姨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