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我在社区群里刷到张阿姨的求助——“我家老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要把骨灰撒去他年轻时跑船去过的黄海。可我打听了一圈,有人说偷偷撒会犯法,这可咋整?”其实不止张阿姨,最近刷短视频时,不少网友都在问“把骨灰撒进海里犯法吗”。生死之外无大事,这个问题戳中了太多想完成亲人遗愿,却怕踩法律红线的普通人。

要回答“犯法吗”,得先翻开《殡葬管理条例》。条例里明明白白写着:“骨灰处理应当尊重死者遗愿,提倡文明、节俭的方式”,但紧接着也划定了红线——“禁止在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这里的“其他地方”,其实就包括未经批准的海域。换句话说,不是不能撒,是不能“随便撒”。去年大连有户人家偷偷租了艘渔船,半夜开到远海撒骨灰,结果刚撒完就被海事部门拦下来。工作人员说,他们违法的点有两个:一是没向民政部门备案,二是用了塑料骨灰盒——这种不可降解的材料会污染海洋。这说明,违法的从来不是“撒海”本身,而是“不按规矩来”。

那怎么撒才合法?其实现在很多城市都有正规的海葬服务,流程比想象中简单。比如青岛市民政部门每年会组织两次集体海葬,步骤很清晰:先带死者的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去户籍所在地街道的民政科填申请表;等审核通过后,会收到“海葬确认函”,上面写着指定的海域(一般是远离航道和养殖区的安全区域);最后在约定的日子,跟着民政部门的船出发,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家庭发可降解的骨灰袋,撒的时候要跟着引导员的指令,把骨灰和菊花瓣一起放进海里。去年我跟着做社工的朋友参加过一次,船舷边的风里飘着桂花香,有位阿姨摸着骨灰袋说:“妈,你以前总说想看看海的尽头,今天我陪你来了。”没有吵闹,只有海浪声和偶尔的轻声絮语——这样的场景,既圆了遗愿,又没碰法律的线。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海葬?除了省钱(集体海葬一般就收几百块的物料费),更戳人的是“回归”二字。我采访过一位做了八年海葬服务的大姐,她说最难忘的是一位老海军的遗愿:“我当了四十年海军,死后要变成海里的一滴水,接着守着这片海。”可很多家属不知道,合法的海葬从来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光明正大”。比如杭州去年推出“定制海葬”,允许家属带老人的旧物一起撒,但前提是旧物得是可降解的——比如老人生前的棉衬衫、用了半辈子的竹制拐杖。这不是“管得严”,是怕我们的“心意”变成海洋的负担。毕竟,我们想让亲人“归海”,不是让他们变成海里的“垃圾”。

把骨灰撒进海里犯法吗视频-1

前几天张阿姨给我发消息,说她已经办好手续了,下月初要跟着民政部门的船去黄海。她发了张照片,是老头年轻时穿海员服的黑白照,旁边写着“老周,等我带你去看海”。法律从不是“拦路的墙”,而是“护路的灯”——它护着死者的尊严,护着家属的安心,也护着我们共同的海洋。当我们想完成亲人的遗愿时,多问一句“怎么合法做”,比“偷偷做”更能让这份心意落地。就像那天在青岛的海葬船上,有人说:“爸,你看,这海和你说的一样,蓝得像块宝石。”风把这句话吹得很远,远到海里的浪花都跟着晃了晃——那是最温柔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