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福建连江定海的海滩上,潮水退到最低时,礁岩间会露出几片青灰砖块——那是明清时期渔民的墓,如今一半沉在海里,一半连着岸土。摸上去砖面还带着海水的凉,指尖蹭过能沾到细沙,像在触摸一段被潮汐揉皱的时光。

这样“半海半陆”的墓,在我国沿海并不鲜见。辽宁绥中姜女石海域的秦汉遗迹里,有人发现过刻着“长乐未央”的瓦当,学者推测那是沿海贵族的墓——秦汉时辽东半岛的贵族爱葬在海边,既沾“龙气”(秦始皇东巡曾到过这里),又方便子孙在岸边祭祀。后来辽河入海口淤积,遗址慢慢沉进海里,瓦当的纹路被海水磨得淡了,只剩轮廓还守着当年的位置。而在广东徐闻,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底墓里出土的东汉青釉碗、铜簪,指向了往来于南洋的商人:他们沿着海岸线带货,死后葬在港口旁的沙地里,如今被海水裹着,成了“海底的赶路人”。

沿海人的丧葬,从来和海绑在一起。明清时福建渔民的说法是“海是家的门槛”——葬在海边,既能看着子孙出海,又能让灵魂跟着潮水“回娘家”。定海陈氏族谱里记着,康熙年间族里的老渔民去世,选了“离码头百步”的滩涂做坟地,“潮涨听得到船笛,潮退摸得到岸土”。可二百年过去,海平面悄悄升了半米,青砖被海水泡得发酥,墓碑上“陈阿福”三个字,只剩半行能在退潮时看清。徐闻的疍家人更直接:他们把逝者葬在红树林旁的浅滩,认为“红树林通海,灵魂能顺着树根走到海里”——如今那些坟地被海水漫过,红树林的气根缠着墓砖,像在给逝者守着家。

中国海底墓是谁的墓-1

海底墓的身份,总藏在淤泥和海浪里。去年定海考古队清理一座半沉的墓,刚挖开表层淤泥,海水就涌进来,把墓碑上的字迹冲得更模糊。水下考古得和潮汐抢时间:徐闻的海底墓只能在每月“小潮”期工作,那时海水最清,能见度最高。可即使这样,很多墓还是“无名”的——没有墓碑,或墓碑被海浪磨平,只能从陪葬品猜身份:渔网坠是渔民,铜钱是商人,粗瓷碗是普通百姓。连江的一座墓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断柄的渔叉,齿刃上还沾着锈——那是墓主人一辈子攥着的工具,死后带进土里,如今又被海水裹着,成了“活的证据”。

其实海底墓从不是“神秘”的代名词。它们不是帝王的豪华陵寝,是渔民的渔网、商人的瓷碗、疍家人的红树林。站在定海的海滩上,看着潮水漫过砖缝,能想起明清时渔民的吆喝、徐闻商人的算盘声——这些“不华丽”的墓,装着的是沿海人“靠海吃海”的日子。海水涨了又退,墓砖沉了又露,可那些藏在海底的渔叉、瓷碗,却把沿海人的故事,悄悄攒成了海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