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从“入土为安”的传统里慢慢走出,寻找更贴近自然的身后事选择时,海葬成了不少人的新答案。这种让生命回归大海的方式,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也承载着“向海而生”的浪漫——但很多人会问:到底哪些城市允许海葬?其实答案就写在那些依海而居的城市里,它们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与政策先行,成了海葬服务的主要承载地。
在北方,青岛是海葬的“老牌”践行者。早在2000年左右,青岛就推出“海之眠”海葬品牌,至今已举办数百场活动。每到清明或冬至,家属们会跟着专用海葬船驶向指定海域,撒下骨灰与花瓣,海风里飘着祭文的声音,海浪把思念带向远方。青岛的海葬服务里藏着细节:船员会特意选择平静的海域停船,为家属留出足够时间告别;工作人员还会提前准备热饮,让寒风里的家属多一丝温暖。而在长三角,上海的海葬更注重“便民”——不仅开通了公益海葬专线,还推出“网上预约”功能,家属只需在线填写信息,就能完成登记。上海的海葬船会沿着黄浦江驶向东海,很多家属说:“看着骨灰融入大海的瞬间,像把亲人的牵挂交给了更广阔的天地。”
往南走,深圳的海葬带着“年轻城市”的公益感。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对本地户籍居民提供免费海葬服务,外来人口也能申请补贴。每年的“集体海葬日”,海边广场会有志愿者帮忙布置鲜花,家属可以带着逝者的照片、生前的小物件上船,在船头读一段祭文,让海风把思念送向深海。大连的海葬则带着“海洋城市”的传统——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的海葬航线会经过渤海湾的平静海域,家属可以选择日出或日落时分出海,阳光洒在海面上,像给逝者盖了一层金纱。厦门的海葬更有人文温度,工作人员会为家属准备闽南特色的茶点,司仪会用温和的语气引导仪式,让“告别”不再沉重,而是一场温柔的“相送”。

这些城市的海葬政策,背后是国家对生态葬的支持。早在2016年,民政部就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海葬等生态葬式。此后,沿海城市纷纷跟进:青岛将海葬纳入“民生工程”,上海推出“公益海葬五年计划”,深圳把海葬补贴纳入财政预算——这些政策让海葬从“小众选择”变成了“可及服务”。其实现在海葬的手续很简单:家属只需带好逝者的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和身份证,到当地殡葬管理部门登记,就能预约服务。很多城市还会免费提供海葬船票、花瓣和祭文纸,让仪式感不打折扣。

更动人的是那些有温度的细节。青岛一位家属说,去年清明出海时风有点大,船员特意把船停稳,让他们慢慢撒骨灰;当花瓣与骨灰落入大海的瞬间,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海面上,好像逝者在回应思念。上海一位阿姨的丈夫是老水手,她选择海葬时说:“他一辈子在海上跑,现在终于能永远留在海里了——我想他的时候,就去海边走一走,听海浪声像他在说话。”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海葬不再是冰冷的政策名词,而是可触摸的生命体验。
说到底,允许海葬的城市,都是“懂海”也“懂人”的城市。它们用政策的温度、服务的细节,把“回归自然”变成了可实践的选择。当我们站在海边,看海浪卷走花瓣与思念,或许会忽然明白:生命的终点从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永远存在。那些依海而居的城市,正用自己的方式,帮人们完成这场温柔的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