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小夏吃饭,她戳着碗里的排骨叹气:“我妈走前反复说想海葬,说喜欢海边的风,可我二姨说海葬是‘飘着没根’,对子女财运和运势不好,我现在整晚睡不着,怕选错了对不起妈,又怕真的影响家里。”小夏的纠结,像根细针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事——我们这代人听着“入土为安”长大,总觉得把亲人的骨灰埋在土里,才有个“归处”,海葬像把人“散了”,连个祭拜的地方都没有。可仔细想想,“入土为安”的本质是“安心”,是对亲人的牵挂有个寄托处,不是那抔土本身。我奶奶生前总说“死后要埋在老房子后面的槐树下”,后来老房子拆了,我们把她的骨灰撒在槐树当年的位置,每年清明去浇杯水,反而觉得她从没走,就藏在风里的槐花香里。

楼下的张叔去年海葬了老伴,阿姨生前是小学老师,最喜欢带学生去海边捡贝壳。海葬那天,他们一家人带着阿姨的骨灰盒,在海边等日出,把骨灰和着桅子花花瓣撒进海里,大女儿蹲在岸边哭着喊:“妈,你看,海浪在拍你的手。”后来张叔每周都去海边散步,有时带瓶阿姨爱喝的橘子汽水,放在礁石上,说:“你慢点儿喝,我陪你看会儿海。”有次我碰到他,他指着远处的白帆笑:“昨天小孙子说,奶奶变成了海浪,会帮我们推秋千,你看那浪,是不是像你阿姨年轻时扎的马尾?”海葬没让他们“没根”,反而让阿姨的样子,活在了每一次海风里、每一朵浪花里。

至于“海葬对子女不好”的说法,其实是把“形式”当成了“本质”。我特意问过做心理医生的朋友,她遇过很多因为顾虑“迷信说法”违背老人遗愿的子女,后来都陷入深深的自责:“我是不是没听他的话?他会不会怪我?”这种自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好”。远房表姐的父亲生前想海葬,表姐怕“不吉利”,把骨灰埋在了公墓,后来她总做噩梦,梦到父亲站在海边喊她名字。去年她终于把父亲的骨灰撒进了黄海,回来后哭着说:“我终于敢闭眼睛了,好像听到爸爸说‘乖女儿,我终于到海边了’。”

老人海葬对子女不好有影响吗-1

说到底,海葬从不是“对子女不好”,而是换了一种更辽阔的方式陪伴。就像小夏最后说的,她把妈妈的骨灰撒进厦门的海那天,风里飘着妈妈生前用的茉莉香膏味,她站在海边笑:“妈,你看,海浪在摸我的脸,像你以前给我梳头发时的手。”我们总怕“选错”,可最该选的,从来都是“让他开心”——他喜欢海边,就把他还给海浪;他喜欢山,就把他还给树林;他喜欢花,就把他还给泥土。爱从来不是“把他留在某个盒子里”,是让他的样子,活在每一次想起时的微笑里,活在每一处他曾热爱的风景里。海葬没让亲人“飘着”,反而让他们的爱,变成了最温柔的锚,牢牢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