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黄浦江畔,风里飘着桂香,张阿姨攥着老伴的骨灰盒,跟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一步步办理海葬申请——这是她和老伴生前约定的“最后旅程”。对于很多上海家庭来说,海葬不是“选择”,而是“和爱人的约定”,可真要办起来,难免会慌:“要找哪个部门?要带什么材料?会不会很麻烦?”其实流程没想象中复杂,跟着“烟火气”的步骤走,就能把思念妥帖送向大海。

想办海葬,第一步不是急着翻抽屉找材料,而是先“问清楚”。上海的海葬服务由市民政局统筹,各区殡葬服务中心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都能咨询——比如打个电话给龙华殡仪馆的海葬专线,工作人员会告诉你:最近的班次在本月下旬,需要提前10天预约;要是怕记不住,直接去家附近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民政窗口的大姐会拿出一张粉色“流程卡”,把“咨询-材料-审核-仪式”四个步骤标得明明白白。张阿姨一开始没搞懂“预约”的重要性,后来工作人员笑着说:“海葬船次是固定的,提前约好才能留位置,不然就得等下一班啦。”

接下来是“凑材料”环节,其实就是“几个小本本的集合”。最核心的是这几样:逝者的死亡证明(医院或派出所开的都算)、火化证明(确认骨灰来源的关键)、逝者的身份证和户口簿(若有)、家属身份证(代办的话要带代办人身份证+授权委托书)。张阿姨一开始漏了老伴的火化证明,社区大姐提醒她:“火化证是‘骨灰的身份证’,可不能少”,她赶紧回家取了过来——其实材料不用“多”,但得“对”,缺一样都得跑第二趟。

材料交上去后,等审核”。工作人员会核对三件事:逝者是不是上海户籍(非沪籍也能办,但需要额外提供居住证明)、骨灰是不是合法火化的、家属关系是不是真实。审核通过后,会给你一张“受理通知书”,上面写着海葬的时间、集合地点(一般是十六铺码头或吴淞口码头)、注意事项(比如穿平底鞋、带好水)。张阿姨拿到通知书那天,摸着上面的日期(10月15日,老伴的生日),眼睛湿了:“这是老伴选的日子吧?”

上海海葬申请流程图-1

到了海葬当天,流程就变“暖”了。清晨七点,家属们在码头集合,工作人员会发一朵小白花、一瓶矿泉水,还有一张“仪式指南”。船行至东海指定海域时,广播里飘来舒缓的钢琴曲,工作人员引导家属有序投放骨灰——张阿姨把老伴的骨灰轻轻放进海里,风掀起她的衣角,素色纸花跟着海浪漂远,她轻声说:“老头子,咱们去看大海了。”仪式结束后,会给家属发一张“海葬证书”,铜质的纪念章上刻着海浪和星星,张阿姨把它挂在客厅墙上,每天擦一遍:“这是老伴留在家里的‘痕迹’。”

最后还有个“小尾巴”:海葬后的“后续服务”。要是想怀念,能去上海殡葬服务中心的“海葬纪念园”,那里有面“思念墙”,可以贴逝者的照片;要是丢了海葬证书,也能去补办——工作人员会笑着说:“思念不会丢,证书也能补。”

上海海葬申请流程图-2

其实办海葬的过程,从来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把思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小贴士要记好:提前一天查天气(海上风大,别穿太薄)、带好身份证原件(别用复印件)、仪式当天别带贵重物品(船上空间小)。张阿姨办完流程后说:“原来海葬不是‘结束’,是让老伴换个方式,陪着我看每天的日落。”

风又吹过黄浦江,船笛声响起来,新的一批家属拿着材料走进社区中心——思念从未停,流程里藏着的,是这座城市对“最后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