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裹着海的咸湿味儿,清晨五点的天津港码头还浸在淡青色的晨雾里。李阿姨抱着用红布裹着的骨灰盒,指尖轻轻蹭着盒身——那是老伴儿的,生前总说“等我走了,别埋在土里,把我撒去海边,我陪你看了一辈子河,想看看永远的浪”。她身边站着穿浅蓝制服的工作人员,姑娘递来一杯温热的姜茶:“阿姨,先喝口茶暖暖,还有十分钟船就来了。”杯子的温度透过陶瓷渗进掌心,像老伴儿以前焐她的手。

其实从上周打电话咨询开始,李阿姨就没怎么慌过。工作人员详细告诉她:不用买骨灰盒(免费提供玉米淀粉做的可降解容器,泡在水里会慢慢化掉),不用找车(有免费大巴从北京朝阳公园直达码头),甚至不用准备花——“我们这儿有新鲜的白菊,都是给逝者准备的”。上船时,工作人员扶着她跨过船舷,舱里的祭台摆着香和蜡烛,旁边的音响里飘着轻缓的钢琴曲,“这是免费的告别仪式场地,昨天有户人家想加段老伴儿生前的录音,我们马上帮着接了音响”。李阿姨望着祭台上的照片,想起老伴儿去年在海边捡贝壳的样子,忽然就红了眼眶。

北京骨灰撒海服务十免费-1

船开到指定海域时,太阳刚跳出海平面。工作人员捧着降解盒走过来,李阿姨掀开红布,把骨灰倒进那个米白色的盒子里——盒身带着淡淡的玉米香,摸起来像老伴儿种的糯玉米。“您要是想跟叔叔说说话,慢慢说,我们等着。”姑娘蹲下来,声音轻得像海风。李阿姨摸着盒子上的纹路,轻声说:“老周,你看这海,比咱们上次去的北戴河还大。”然后看着工作人员把盒子轻轻放进海里,海浪一卷,盒子就裹着细碎的阳光漂远了。

最让家属安心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免费”。大巴上备着晕车药和热水,有位老大爷刚坐上去就犯头晕,医护人员立刻递上姜片;有位姑娘忘带妈妈的照片,工作人员赶紧用手机帮她打印了一张,贴在祭台上;还有免费的全程录像,结束后会刻成光盘寄给家属——李阿姨后来收到光盘,看着视频里自己蹲在海边说话的样子,忽然觉得老伴儿好像就站在她旁边,风掀起她的衣角,像以前那样替她理头发。

上周有位张大爷来找工作人员,手里攥着一面锦旗。他说儿子去年车祸走了,生前是环保志愿者,说过要“把自己还给自然”。“我一开始怕撒海不安全,也怕花钱多,结果你们告诉我啥都不用买,”张大爷抹了把眼睛,“那天撒完海,我站在船尾,看见海面上飘着几朵白菊,忽然就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没走,他变成了浪,变成了风。”

北京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十免费”政策推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撒海。不是因为“免费”,是因为“体面”:逝者不用挤在小小的墓地里,能回到自己爱的地方;生者不用为昂贵的墓地发愁,能带着回忆好好生活。有次采访负责撒海的王师傅,他说:“每次把骨灰放进海里,我都要念一句‘一路走好’,不是走形式,是真觉得,这些人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活着。”

风又吹过来,李阿姨摸着手里的纪念证书——证书上印着老伴儿的名字,还有一行小字:“归于海,归于心。”她抬头望着远处的海平线,阳光把海浪染成碎金,忽然就笑了。旁边的姑娘递过来一朵白菊,她接过,轻轻扔进海里。菊花漂啊漂,终于和海浪融在一起,像老伴儿的笑声,顺着风,飘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海还是海,浪还是浪,可有些东西,比土地更长久。就像李阿姨说的:“老周在海里,我每次去海边,都能听见他跟我说话。”而那些“十免费”的服务,不过是把这份“说话的机会”,轻轻递到了家属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