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刷到朋友发的海边朋友圈时,我正抱着冰奶茶窝在空调房里——照片里她坐在礁石上,裙摆被风掀起来一点,背后是泛着淡金的海平面,配文写"风里有桂花香混着咸味儿"。评论区立刻炸出一串问号:"现在还能去海边?人多吗?会不会晒?

其实上周我刚去了青岛的石老人浴场。清晨六点的沙滩还带着点凉,保洁阿姨刚扫完最后一堆落叶,远处有几个穿运动服的人在慢跑,鞋底蹭过沙粒的声音都听得见。往年暑假挤得连下脚处都没有的沙滩,现在能慢慢走,每一步都能踩出清晰的沙坑,偶尔能看见小螃蟹横着爬过,留下细细的"Z"字纹路。景区的入口处还摆着测温仪,但工作人员只是笑着挥挥手:"戴好口罩就行,里面风大,吹得散闷劲儿。"

现在还可以去海边吗-1

夏末秋初的海边,像被按下了"慢放键"。中午的太阳没那么毒了,往沙滩上铺块布,撑把遮阳伞,既能感受到晒得发烫的沙粒贴在小腿上,又不会被晒得皮肤发疼。海水还是温的,踩进去像踩进刚晾好的毛巾,浪卷过来时带着点痒,比夏天的凉水更让人安心。傍晚六点的日落最妙——以往要挤在人群里举着手机抢角度,现在找块没人的礁石坐下来,能看见太阳一点点沉进海里,把云染成橘子色、粉紫色,连海浪都变成了碎金,拍在礁石上的声音像在跟你说"别急,慢慢看"。

现在还可以去海边吗-2

但去之前也得做点"小功课"。朋友上周去三亚,没查潮汐表就跟着别人去赶海,结果退潮时间晚了两个小时,蹲在沙滩上晒了半小时太阳,最后只捡到几个小贝壳;还有我那总嫌麻烦的闺蜜,说"秋天不用防晒",结果胳膊晒红了三天,疼得连短袖都不敢穿。海边的雨也得注意——上周末在烟台,刚买了杯加冰的酸梅汤,突然就下起了阵雨,我们抱着饮料往凉亭跑,却看见旁边卖烤肠的阿姨笑着递过来两把透明伞:"这雨下不长,等会儿还能看双彩虹呢。"果然十分钟后雨就停了,天空真的挂着两道淡淡的彩虹,把海面映得亮晶晶的。

昨天跟妈妈视频时,她举着我去年在海边捡的贝壳说:"今年怎么没带新的回来?"我看着电脑里刚导出来的海边照片——有我蹲在沙滩上拍小螃蟹的背影,有朋友举着烤生蚝笑出褶子的脸,还有日落时海面上的碎金。其实去海边从来不是为了"打卡",是为了风裹着咸味儿吹过颈后的痒,是沙粒钻进指缝的软,是咬开刚烤好的生蚝时溅在嘴角的鲜,是坐在礁石上什么都不想,只听海浪声的那种"放空感"。

风里的桂花香越来越浓时,我把电脑里的海边照片设成了桌面——其实答案早就写在风里了:现在当然可以去海边,只要你愿意踩踩温温的海水,愿意等一场不挤的日落,愿意为了那口鲜美的烤生蚝多走几步路。毕竟海从来没变过,它还在那里,等着我们去赴一场慢半拍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