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黄海畔,青岛的码头飘着淡淡的桂花香。穿藏青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帮家属把鲜花束搬上白色船舶——这是每周一次的海葬场次。船缓缓驶向胶州湾外的指定海域,海风裹着咸湿气息掠过鬓角,家属们捧着装着骨灰的可降解容器,有人轻声念着逝者的小名,有人把花瓣撒向海面,粉色的康乃馨在蓝绿色波浪里打了个转,慢慢沉下去。青岛的海葬做了快十年,老人们说这里的海“稳当”,像逝者从前坐过的老藤椅,很多家属会选春秋季来,那时海水不冷,阳光穿过云层铺在海面,像铺了层碎金。

再往北走,上海的长江口外,东海的风里带着点江潮的腥甜。这里的海葬船舶更宽敞些,船舱里摆着小圆桌,桌上有温热的姜茶——工作人员说,怕家属吹风受凉。仪式开始时,广播里飘起舒缓的钢琴曲,不是哀乐,是逝者生前爱听的《梁祝》或《茉莉花》。志愿者会递上特质的撒灰器,让家属亲自把骨灰融入海水,有人哭着说“爸,你看这浪多像你从前带我钓的鱼”,有人默默把逝者的旧手表系在气球上,看着它飘向天际。上海的海葬服务很细,提前会给家属发流程单,连“建议穿防滑鞋”这样的细节都写在上面,像给老朋友的贴心提醒。

岭南的风总是暖的,广州的海葬点在珠江口外的南海海域。这里的仪式带着点本土的温软:有人会带一小把家乡的米,撒在船头“喂饱路过的鱼虾”;有人会把逝者的老花镜用红绳系住,轻轻放进海里——老广州说“眼镜能看见回家的路”。船舶上没有过多装饰,却摆着几盆开得正好的三角梅,是工作人员提前从花市买的。负责人阿玲说,很多潮汕家属会选农历初一或十五来,“日子齐整,逝者走得安心”。海面上的夕阳把海水染成橘红色,家属们站在船舷边,看骨灰随着洋流慢慢散开,像撒了把会发光的星子。

我国哪些地方有海葬现场的-1

厦门的海葬藏着点诗意。船舶从鼓浪屿对面的码头出发,往东海方向开二十分钟,就能看到那片“蓝得像翡翠”的海域。这里的海葬场次多在清晨或傍晚,清晨的雾没散时,海面像裹了层薄纱,家属们拿着用宣纸折的小船,里面放着骨灰和干花;傍晚的霞光照得海水像打翻了调色盘,有人会吹口琴,吹逝者从前教过的《鼓浪屿之波》。厦门的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家属发一张“海葬纪念卡”,上面印着当天的海平线照片和一句手写的话:“风会把思念带回来。”有个年轻姑娘说,她妈妈生前爱来厦门看海,“现在她变成了海的一部分,我下次来海边,就能抱抱她”。

其实海葬从不是“消失”,而是换了种方式陪伴。那些有海葬现场的地方,不是冷冰冰的坐标,是大海给生命的温柔拥抱。青岛的稳、上海的细、广州的暖、厦门的诗,每一片海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却都有着同样的心意——让逝者在涛声里安睡,让生者在海风里找到安慰。

我国哪些地方有海葬现场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