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楼下碰到李阿姨,她攥着丈夫的病历本红着眼眶问我:“老周生前总说想回南沙群岛的渔船,可我连‘骨灰撒海’到底什么样都没见过,能行吗?”这句话像根细针,扎进了我心里——我们总在谈论“体面的告别”,可对于“海撒”这种方式,很多人连具体场景都没概念,更别说鼓起勇气去做了。

其实关于“骨灰可以撒在海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得走正规渠道。去年陪邻居张叔办过海撒手续,他一开始也怕“不合法”,直到去民政局问清楚: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殡葬管理,只要找指定服务机构、选划定海域,就能合法进行。张叔选了青岛胶州湾的指定海域,提前一周预约时,工作人员反复提醒:要用可降解骨灰盒,不能带金属配件,“别给海洋添负担”。真正让他安心的,是工作人员拿出的一张照片——船尾的人群捧着布包,淡粉色康乃馨飘在海面,阳光把海浪染成碎金,像老周生前晒过的渔网线。

我见过最温暖的海撒场景,是在厦门的渔船上。去年秋天,朋友的公益组织陪一对兄妹送妈妈最后一程。妈妈是老教师,生前总说“我从海边来,要回海边去”。仪式前,妹妹把妈妈的藏青丝巾系在船舷,风一吹,丝巾飘得像妈妈接她放学时挥动的手帕。工作人员蹲下来对10岁的小侄子说:“等下把外婆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外婆会变成海浪,以后你踩沙滩,海浪拍脚就是外婆在摸你。”撒的时候,哥哥捧着骨灰盒的手有点抖,工作人员轻轻扶着他,骨灰混着茉莉花瓣落进海里,像妈妈以前煮的桂花汤圆,飘在粥面。旁边的阿姨抹着眼泪笑:“你看,她走得轻,没惊着鱼群。”

骨灰可以撒在海里吗图片-1

为什么大家总找“海撒图片”?不是要“流程指南”,是想确认“这样的告别会不会冷”。可真实的海撒从来暖——是渔民儿子把爸爸的骨灰撒在他跑了一辈子的渔场,说“爸,以后我出海你坐船头陪我”;是小姑娘把妈妈的骨灰和茉莉混在一起,说“以前你嫌茉莉香淡,现在海里都是你的香”;是工作人员会摆上家属带来的老物件:爸爸的旧手表、妈妈的毛线团,让温度陪着亲人“回家”。

那天离开厦门时,风里飘着茉莉香。朋友说,他们拍的照片不是“宣传”,是给李阿姨这样的人看:海撒不是“消失”,是换种方式存在——清晨海风里的熟悉味道,傍晚海浪里的叮咛,站在海边时忽然涌来的“我知道你在这儿”。那些海撒图片,从来不是“场景记录”,是思念的形状:一片飘在海面的花瓣,一缕拂发的风,孩子眼里的光,都在说“最珍贵的告别,是让他回到最爱的地方”。

后来再遇李阿姨,她手里拿着张叔给的照片——海面泛光,丝巾飘在船舷,像妈妈的手。她笑着说:“南沙的指定海域找到了,等手续办好,带老周回去。”风掀起她的衣角,我想起厦门的丝巾、小侄子的野菊花,忽然明白:海撒的意义从来不是“离开”,是“回家”——回那个藏着所有温暖回忆的地方,以风、以浪、以光的模样,永远陪着爱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