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渤海湾清晨,风裹着咸湿的海气漫过甲板,阳光把海面揉成碎金。甲板上的人们捧着素色骨灰盒,衣角沾着刚摘的白菊——这是北京今年第二场集体骨灰海撒活动,而2023年,恰好是北京推行骨灰海撒的第30个年头。
从1993年第一例海撒开始,北京的骨灰海撒走过了从“鲜为人知”到“渐成风尚”的30年。最初每年仅1-2场活动,家属要反复确认“海撒会不会‘没个着落’”;如今每年计划组织15场以上,不少家属会主动打电话问“今年的海撒啥时候报名”。工作人员说,变化里藏着的,是对“生命终点”的重新理解——不是“入土为安”的刻板仪式,而是“归于自然”的温柔告别。
今年的集体海撒活动,比往年更添了几分“心意”。活动前一周,工作人员会给家属打回访电话:“有没有想跟亲人说的话?我们准备了录音设备,撒骨灰时放给TA听”;活动当天,甲板上设了临时纪念区,摆着家属带来的老照片——有位阿姨带了老伴儿1987年在海边拍的黑白照,照片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笑得眼睛眯成线;撒骨灰的环节最让人安心:工作人员会把骨灰倒进装着泡软白菊的可降解容器,再轻轻摇匀,“这样落进海里不会沉得太快,像陪着亲人再走一段”。当容器顺着甲板滑进海水,白菊裹着骨灰慢慢散开,有人轻声念叨“老周,咱们去看海了”,有人摸着胸前的珍珠项链(那是老伴儿生前送的),眼泪掉进海里,溅起极小的涟漪。
这种“把亲人交给大海”的选择,不是突然流行起来的。30年前,北京刚推行海撒时,很多人皱着眉说“入土为安才是正理”;10年前,开始有老人主动问“海撒会不会污染海水?”;80后、90后成了报名的“主力”——有个姑娘帮父母签协议时说:“我妈生前最爱看《海底两万里》,她说与其埋在水泥坟里,不如去海里‘游遍全世界’”;还有位退休教师自己提前填了海撒申请表:“我教了一辈子地理,知道土地资源有多金贵,海撒省了坟地,还能给孙子留块儿种树苗的地”。更让人欣慰的是,生态意义不再是“口号”:北京的海撒区域选在远离养殖区的开阔海域,骨灰和花瓣都会自然降解,每年海监部门检测,这片海的水质反而比周边更清——就像工作人员说的:“生命从自然来,再回到自然里,本来就是最环保的循环”。

北京的海撒服务还要更“贴心”。今年计划增加5场公益海撒活动,针对困难家庭减免费用;还会推出“定制路线”——比如去亲人曾经旅行过的海边,或者选择候鸟迁徙的季节,“让亲人跟着候鸟看更远的风景”;线上纪念平台也在调试中,家属可以上传海撒当天的照片、录音,甚至能查当天的海况和坐标,“以后想TA了,对着手机说说话,就像还在身边”。社区里的宣讲会也多了,志愿者会拿模型演示海撒过程:“不是把骨灰直接倒进去,而是用玉米淀粉做的容器,混着花瓣,慢慢沉下去,连鱼群都不会怕”,旁边的阿姨听了点头:“原来这么讲究,我家老头子要是知道,肯定愿意”。
风又吹过来,把甲板上的白菊吹得摇晃,有片花瓣飘进海里,跟着海浪漂向远方。一位阿姨摸着手里的纪念证书(上面写着“生命归于浩海,爱永在山海间”),轻声说:“老陈,你看,这海比咱们当年去的北戴河还大”。海面上的碎金里,仿佛能看见无数个身影——穿中山装的老爷爷,戴珍珠项链的老奶奶,还有扎着马尾的姑娘——他们在浪里笑着,往更远处走。30年了,海撒从来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