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浪漫",但对失去亲人的家属来说,这两个字可能带着刺——毕竟把至亲的骨灰撒进无边的大海,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迈过心里那道坎。常有家属问:"我不想去海葬,可以吗?"答案其实很简单:当然可以。因为生死面前,最该被尊重的,从来都是活着的人的情感承受力。
去年邻居张阿姨的老伴走了,生前总说"等我走了,把我葬在海边吧,我这辈子就想看看没见过的远洋"。可真到了要执行的那天,张阿姨攥着骨灰盒的手直发抖。她拉着我哭:"我不是不听他的话,可我一想到要把他撒进海里,就忍不住怕——他生前最怕冷,海边的风那么大,会不会冻得慌?海浪那么急,会不会把他冲得太远,连家都找不到?"后来张阿姨没去海葬现场,而是委托了殡葬机构的工作人员。那天她在家摆了老伴的照片,煮了他最爱的红烧肉,对着照片说:"我让他们选了你最爱的那片海湾,旁边有座小岛屿,你要是想我了,就飘到岛边歇会儿。"没有人怪她"不孝",反而都懂——她的眼泪里,藏着比"去现场"更沉的牵挂。
可为什么会有"不能不去海葬"的说法呢?大多是误解在作祟。有人说"海葬是糟蹋人",可现在的海葬早不是随便把骨灰往海里一撒——专业机构会用可降解的骨灰盒,撒放时选风平浪静的海域,还会搭配鲜花、读祭文,仪式感一点不比土葬少;有人说"海葬影响后代运气",这纯属迷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纪念方式从不会左右生活的走向;还有人说"不去海葬就是不孝",这才是最伤人的——孝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你想起他时,心里还留着的那团温热。
其实不管选不选海葬,核心就一句话:尊重逝者,也尊重自己。如果逝者生前明确要海葬,家属可以试着慢慢接受——比如先去海边走走,看看他生前喜欢的浪,听听海风的声音,或许会慢慢明白,他想要的不是"被埋在土里",而是"像鱼一样自由";但如果家属实在跨不过心里的坎,也完全可以选其他生态葬方式:树葬是让他变成一棵树的养分,草坪葬是和青草一起生长,甚至传统土葬选个小墓地,只要心意到了,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反过来,如果逝者没提过海葬,家属为了"赶时髦"硬要去,反而违背了他的心意——毕竟,他可能更想留在你常去的公园,或者楼下那棵老槐树下。
至于不想去海葬现场的家属,其实有很多缓冲的方式。现在不少殡葬机构有"代撒"服务,会拍视频给家属,让你知道过程是温暖的;也可以选"小型海葬",只带几个亲近的人,不用面对大批陌生人,压力会小很多。更重要的是,纪念从不是形式上的"在场"——张阿姨没去海葬,但她每星期都会去海边,把老伴最爱的茉莉花放在礁石上,对着大海说说话。她说:"我知道他在里面,风一吹,我就能听见他的声音——就像以前他坐在沙发上跟我唠家常那样。"
说到底,海葬从来不是"必须做的事",它只是"可选的事"。我们怀念一个人,不是看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哪里,而是看他留在我们心里的痕迹:是饭桌上的那副空碗筷,是沙发上他常坐的位置,是偶尔闻到茉莉花香气时,嘴角不自觉扬起的笑。如果你不想去海葬,没关系;如果你想去,也很好。最重要的是,你心里的那盏灯,一直亮着——那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