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渤海湾风里裹着咸湿的水汽,一艘白色轮船缓缓驶出塘沽港码头——这是北京2024年第5场公益海葬的启航。甲板上,62岁的李阿姨捧着丈夫的骨灰盒,手指轻轻摩挲着盒身的刻字,旁边的女儿递来一朵新鲜的白菊,她把花放进骨灰盒里,对着海面轻声说:“老周,咱们去看你当年护航过的海域了。”风把这句话吹得飘起来,混着海浪声,像极了老周从前说话的声音。
这样的场景,每个月都会在北京的公益海葬航次里上演。对于想为亲人选择“回归自然”方式的北京家庭来说,最稳妥的第一步,不是找第三方代办,不是问朋友“有没有渠道”,而是打开“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网站——那里藏着北京公益海葬唯一的官方预约入口。很多家属第一次找官网时会犯迷糊:“这么大的网站,我去哪找预约页面啊?”其实特别简单:打开北京市民政局官网(www.bjmzj.gov.cn),首页往下滑一点,在“民生服务”栏目里点“殡葬服务”,就能看到“公益海葬预约”的专题页。页面做得很干净,没有广告弹窗,像一场仪式该有的样子——庄重,不花哨。上面明明白白写着“北京公益海葬为免费服务”,下面列着要准备的材料:逝者死亡证明(原件照片或扫描件)、办理人身份证(正反面)、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结婚证),如果骨灰存放在殡仪馆,还得传一份骨灰存放证明。这些材料不用跑现场交,在线上传就行,省了家属跑断腿的麻烦。

预约流程也不复杂:先填逝者基本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死亡日期),再填办理人信息,上传材料提交后,一般3个工作日内会收到审核通过的短信。接着就能选航次了——官网会提前3个月公布航次表,比如4月份是18号、25号,每艘船限20个家庭,名额抢得挺快。清明前后的航次往往刚上线就被约满,帮妈妈预约的小王说:“我凌晨12点守着官网抢名额,就怕错过——妈妈说爸爸生前最想做的事,就是去海边看日出,这次终于能帮他实现了。”
除了预约,官网的“常见问题”栏目藏着好多家属关心的细节。土葬的骨灰能挖出来海葬吗?”答案是“可以,但得先办迁葬手续,拿公墓迁出证明”;“海葬当天能放花吗?”“能用可降解鲜花(白菊、百合),不能用塑料花”;“孩子太小能带去吗?”“建议12岁以下不要参加,船要坐2小时,怕孩子不舒服”。这些问题都是之前家属问得最多的,官网一条一条列得清楚,比问朋友靠谱多了。还有咨询电话010-62352431,工作日9点到17点有人接,张阿姨说:“我眼神不好不会填表格,打电话过去,姑娘一步步教我,像我自己闺女似的。”
其实北京公益海葬官网最动人的,不是功能多全,而是它懂家属的心思——用清晰的流程、准确的信息,帮家属把“想做”变成“能做”。去年参加过海葬的刘先生说:“之前怕海葬麻烦,怕手续多,直到打开官网一步步填信息,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当我把爸爸的骨灰放进海里,看着海水裹着骨灰慢慢沉下去,突然觉得他不是离开了,是变成了海的一部分,变成了风,变成了我抬头就能看到的天空。”
如果你也想为亲人选择这样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方式,不妨打开北京市民政局官网,找到“公益海葬预约”页面。那些小小的输入框、严肃的条款,其实都是温柔的指引——它帮你把对亲人的思念,变成一场体面庄重的仪式,变成海里的一朵浪花,永远流动,永远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