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外婆去世,我们全家在选墓地时犯了难——浦东的经营性公墓动辄七八万,松江的生态葬虽然便宜些,但开车要一个半小时,家里的老人每次扫墓都要累得歇半天。直到做殡葬行业的朋友提了“壁葬”,我们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立体安葬”的方式,既节约土地,又能留在离市区不算太远的地方。
壁葬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把骨灰盒嵌入专门的墙体格子里,有点像小区里的信箱柜,但更庄重——大多是大理石或花岗岩材质的墙体,每个格子都有独立的编号,有的带透明玻璃门,能放些逝者的小物件,有的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旁边还能摆上一束鲜花。上海的壁葬基本都在经营性公墓里,比如嘉定的望仙园、青浦的福寿园,还有宝山的宝罗瞑园、金山的松隐山庄这些区级公墓,几乎每个区都有一两个可选的点。
很多人以为壁葬是“上海最便宜的丧葬方式”,其实这个说法有点片面。我们跑了三个区的公墓,发现价格差距大得超出想象:最便宜的是金山松隐山庄的基础款壁葬,只要8000元,格子不大,没有额外装饰,但胜在位置开阔;嘉定望仙园的普通壁葬格是15000元,位置在公墓中心区,旁边有个小花园,管理员会定期打扫;而长宁的仙霞公墓,因为离市区近,壁葬格要卖到35000元,比一些远郊的传统墓地还贵。还有些定制款的壁葬,比如带家族合葬的大格子、刻有浮雕的艺术款,价格能上到6-8万元,完全不是“便宜”能概括的。
选壁葬不能只盯着“最便宜”,我们最后总结了几个关键的点:首先看位置,远郊的壁葬虽然便宜,但扫墓的交通成本要算进去——比如松隐山庄,从市中心过去要坐两个小时地铁,再转公交,家里的老人根本扛不住;然后看管理,有些便宜的壁葬区没人维护,墙体发黑,玻璃门上全是灰尘,看着就让人难受;还有售后服务,比如能不能帮忙定期擦拭、有没有专门的祭祀区域,这些细节比几百块的差价重要多了。外婆最后选的是望仙园的15000元款,不是最便宜的,但每次去扫墓,能在旁边的亭子里坐会儿,看看满园的桂花,心里觉得踏实。

壁葬的意义从来不是“省钱”,而是用更环保的方式留住对亲人的念想。上海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传统墓地的价格还在涨,壁葬这种“往高处走”的方式,反而成了很多家庭的折中选择。但选的时候真的别只看“最便宜”——毕竟安葬的是我们最亲的人,找一个干净、安静、方便祭扫的地方,比省几千块钱更重要。现在外婆的壁葬格旁边,我们每个月都会放一束她最爱的康乃馨,玻璃门擦得亮亮的,里面还摆着她生前用的小瓷杯,风一吹,桂花落在台阶上,好像她还在旁边笑着说“别买这么贵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