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戴河海岸线还裹着薄雾,浪花拍着礁石的声音轻得像谁在说悄悄话。一艘白色小艇缓缓驶出码头,艇上没有喧哗,只有家属捧着用蓝布裹着的骨灰盒,跟着礼仪师的指引,轻轻抚平被风掀起的布角——这是一场关于“回归”的仪式,由南戴河本地的海葬礼仪公司全程陪伴。

南戴河的海和别处不同,它没有北戴河的热闹,也没有山海关的厚重,却带着一种温柔的“接纳感”。这里的海域是经民政部门划定的正规海葬区域,海水清澈,海底沙质细腻,连海风里都带着槐花的甜香——像是大自然特意留出的一块“归处”。本地的海葬礼仪公司比谁都懂这份“温柔”,他们不会选风大浪急的日子,也不会让船开得太远,只选清晨或傍晚,那时的海像睡着了的孩子,连浪都轻得像呼吸。

南戴河海葬礼仪公司-1

上周陪一位张阿姨参加海葬,她丈夫生前是渔民,总说“死后要回到海里,比埋在土里舒服”。礼仪公司的小王提前三天就联系了阿姨,问叔叔生前的习惯:爱抽什么烟?喜欢听哪首歌?出海时总带的那顶草帽还在吗?仪式当天,小王把草帽系在船舷上,船开到预定位置时,先放了一首《渔光曲》——那是叔叔当年在船上总唱的。撒骨灰的时候,小王没有直接把骨灰倒进海里,而是拿出一把竹制的漏勺,轻轻舀起骨灰,和着花瓣一起撒——“这样骨灰不会沉得太快,阿姨能多陪叔叔一会儿”。张阿姨捧着花瓣,眼泪掉在海里,却笑着说:“你叔肯定满意,这比我想的还周到。”

很多人对海葬有误解,觉得“没个墓碑,想起来都没地方去”。但南戴河的海葬礼仪公司不这么想,他们会给每个家属一张“海之证”,上面印着海葬的经纬度、当天的天气,还有一句家属的话。张阿姨的“海之证”上写着:“老周,今天的海像你当年带我出海的那天,风不大,浪不高,我把草帽给你系在船舷上了,你要是想我,就让浪打打船舷,我听得见。”礼仪公司的李经理说:“海不是‘没有’,而是‘无处不在’——你去海边散步,风里的咸味儿是他;你看见浪花拍岸,那声音是他;甚至你吃着刚捞的皮皮虾,鲜味儿里都有他的影子。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家属‘忘记’,而是帮他们‘——用最温柔的方式。”

南戴河海葬礼仪公司-2

昨天路过南戴河的码头,看见礼仪公司的人在整理花瓣——是刚摘的野菊花,金黄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他们说,明天有场海葬,逝者是个喜欢种花的老太太。风掀起他们的工作证,上面写着:“南戴河海葬礼仪公司,让每一次回归,都像回家。”

风里飘来槐花的香,远处的海面上,一艘小艇正缓缓驶来,艇上的人捧着一束花,像是刚完成一场“温柔的约定”。

南戴河海葬礼仪公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