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通州湾码头还裹着春寒,王姐把羊绒围巾往脖子里紧了紧,怀里红布裹着的骨灰盒是母亲生前最爱的颜色。穿藏青色制服的小吴递来一杯热姜茶,杯壁的温度透过纸杯渗到掌心:“阿姨,船还要等十分钟,先暖暖手。”码头上的灯还亮着,照得海面泛着碎银,几个年轻人抱着纸箱——里面是刚从花市挑的白百合,花瓣上的露珠滚下来,落在水泥地上,像谁掉了颗没擦干净的眼泪。

这是2024年北京撒海服务最常见的开场。比起去年排队三小时填资料的麻烦,今年家属只需在“北京殡葬服务”公众号敲几下手机:选日期、挑船次,甚至能备注“要靠窗边的位置”——好多人想多看看海上的风景,说那是亲人要去的地方。更贴心的是新增的“追思卡”:硬纸卡印着海浪纹路,家属可以写两句话,爸,上次你说想吃糖心蛋,我煮了装盒子里带过来了”,或者“妈,你种的月季开了,我剪了一枝放在你枕头边”。船到指定海域,工作人员会把这些卡片和骨灰一起撒下去,有的浮在水面,像小纸片做的船,跟着浪漂向远处。

两年前王姐还对撒海犯嘀咕:“好好的人变成灰撒进海,是不是太轻了?”直到去年陪朋友去撒海,她看见朋友蹲在船边撒花瓣,嘴里念叨“爸,以前你带我去北海划船,现在换我带你来划大船”。风把花瓣吹起来,落在朋友发梢,像她爸以前帮她理头发的样子。那天晚上朋友发消息:“路过超市看见桃酥,突然想起爸说要去海边住,现在他真住海边了,说不定正啃海鲜看我们呢。”王姐突然懂了:撒海不是“没了”,是把亲人的痕迹变成风里的味道、浪里的声音,变成每次去海边时心里涌起来的热乎劲儿——比石头上的名字更像“活着”。

张阿姨的老伴去年冬天走的,生前最爱钓鱼,阳台堆着七八根擦得锃亮的鱼竿。今年三月她选了撒海,特意带了纸折的鱼竿插在骨灰盒旁:“他总说退休要去海边钓一天鱼,结果退休第一年就查癌。”船开的时候,她摸纸鱼竿的纹路,声音没太多哭腔:“现在他住海里,天天能钓鱼,想钓多大钓多大。”到海域后,工作人员帮她把骨灰装进可降解袋——这种袋子过几个月会化成海水养分。张阿姨把纸鱼竿放进去,又摸出手机放《茉莉花》,是老伴爱听的。旋律飘出来,海浪像揉碎的音符,撒在水面上。旁边小朋友拽妈妈衣角:“妈妈,海里在唱歌。”张阿姨笑:“对呀,是爷爷在唱呢。”

2024年北京市撒海-1

船往回开时太阳升起来,照得海面金黄。王姐站在船尾,看见远处追思卡还浮着,像撒在海上的星星。风里飘来百合香,落在她手背——是刚才撒的花瓣。她想起母亲生前说“要去看蓝得像宝石的海”,现在母亲看见了,那片蓝比宝石还暖。广播里放起轻音乐,是温柔版的《送别》,钢琴声裹着海风,吹过每个家属的肩头。有人掏出手机拍海面,有人摸着怀里的追思卡,没有人哭出声,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装着一片闪着光的海。

2024年北京市撒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