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周末,小区楼下的梧桐刚冒出新绿,王阿姨抱着一束白菊和邻居聊天:“我家姑娘说,她爸生前总念叨想‘回海里’——他年轻时候是海军,在船上待了二十年。可我从来没听说咱们这儿能海葬,是不是得偷偷找个地方撒?”旁边的李叔接话:“哪用偷偷?我家小子去年刚给我老伴办了海葬,有专门的机构管,合法得很,还不用花多少钱。

其实像王阿姨这样的疑惑,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事。海葬并不是“新鲜事”,更不是“违规操作”——早在2000年前后,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就开始探索生态海葬;到了“十四五”时期,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海葬已经成为国家鼓励的“生态安葬”方式之一,不仅合法合规,还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国有海葬吗最新消息-1

比如上海,作为海葬试点最早的城市之一,2023年全年共组织了43场集体海葬,服务了2100多个家庭。更贴心的是,上海市民政局推出了“全流程免费”政策:从可降解骨灰盒的提供,到往返殡仪馆与海葬码头的运输,再到仪式现场的鲜花、哀乐,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家属只需要准备好逝者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就能通过“上海殡葬”公众号预约,全程不用跑冤枉路。

青岛的海葬服务则更有“海洋特色”。这座靠海的城市,把海葬地点选在了太公岛附近的“生态海域”——这里是老青岛人记忆里的“钓鱼圣地”。去年秋天,市民老张就在这里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我爸生前最大的爱好就是钓鲅鱼,每次钓到大鱼都要跟我们炫耀‘这是大海给的礼物’。”仪式当天,老张捧着刻有父亲名字的可降解骨灰盒,跟着工作人员登上船。当船驶到指定位置,广播里响起轻柔的钢琴曲,他慢慢打开盒子,骨灰顺着海风飘向海面,瞬间融入了蓝色的波浪里。“那天风不大,阳光正好,我突然觉得,父亲不是走了,是变成了海里的风,或者浪尖的光,一直陪着我们。”老张说。

中国有海葬吗最新消息-2

很多人担心海葬会污染海洋,其实这种顾虑完全多余。按照规定,所有海葬使用的骨灰盒必须是“可降解环保材料”,埋入海水后3-6个月就能完全分解,不会留下任何塑料残渣;而海葬的海域也经过了海洋部门的严格评估,远离养殖区、旅游区和航道,确保不会影响海洋生态。青岛海洋局的工作人员解释:“海葬的骨灰其实是无机物,就像海边的沙子一样,不会对海水质量造成影响。”

除了政策支持和流程简化,观念的转变才是海葬普及的关键。过去,人们总觉得“入土为安”是对亲人的“尊重”,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安”的不是土地,是心里的牵挂。就像李叔的老伴,生前总说“死后别占着土地,给子孙留点儿空”。去年,李叔给老伴办了海葬,仪式结束后,他站在码头望着大海:“那天我对着海面说了句‘老伴,你自由了’,突然就放下了心里的石头——原来最好的怀念,不是把人困在小盒子里,是让他回到最爱的地方。”

清明的风里,王阿姨翻着手机里的“海葬预约指南”,眼睛亮起来:“原来这么简单?我得赶紧跟姑娘说,明天就去办手续。”旁边的李叔笑着补充:“别忘了带瓶你家先生爱喝的崂山可乐,仪式上可以倒一点在海里——我上次就给老伴带了,她生前最爱这口。”

阳光穿过梧桐叶,落在王阿姨怀里的白菊上,风里飘来远处传来的清明粿香气。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海葬不是“告别”,是“另一种团圆”——就像大海接纳了每一条河流,也接纳了每一个想“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