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锦州,风里还裹着海的咸湿,锦州港码头的柳树刚抽新芽,一群人捧着黄色菊花,沿着泊船的栈道慢慢走——他们是来送亲人最后一程的,目的地不是城郊的公墓,而是渤海湾里那片“蓝色归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锦州人把海葬当成最后的选择,不是因为“省钱”,而是那片翻着浪的大海,藏着太多关于故乡、关于亲人的记忆。
锦州渤海湾的海葬指定海域,就在锦州港客运码头向东南方向行驶约10海里(约18公里)的地方。这片海域水深20米左右,水流稳定,既避开了主航道,也不影响渔业作业,是海事局和环保局共同划定的“安全区”。为什么选这里?殡葬服务中心的王主任说:“一是离市区近,家属从市中心开车到码头只要40分钟;二是这片海是锦州人的‘根’——老人们赶过海、年轻人钓过鱼、孩子们捡过贝壳,回到这里,就像回到了熟悉的怀抱。”
2024年3月15日,锦州市今年第一场集体海葬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早上7点半,23户家属带着逝者的骨灰盒陆续赶到码头,工作人员穿着蓝色制服,帮着搬东西、递热水。“阿姨,这个骨灰袋是玉米淀粉做的,泡在水里45天就化了,不会留一点痕迹。”引导员小周一边说,一边帮一位颤巍巍的老人把骨灰放进袋里。8点整,船鸣笛出发,家属们站在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远的海岸线。广播里传来《大海啊故乡》的旋律,有人跟着哼,有人掏出手机拍海浪——那是逝者生前最爱的歌,也是他们共同的回忆。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发了一张“海葬证书”,上面印着海域的经纬度(北纬40°48′,东经121°15′),还有一行小字:“您的亲人已回归渤海湾,与星辰大海相伴。”今年的新变化更暖:不仅免费提供可降解骨灰盒,还上线了“海上追思平台”——家属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锦州殡葬”里建“纪念馆”,上传逝者的照片、语音,甚至是生前做的菜的照片,“想他了,就点进去看看,像和他唠了会儿嗑”。
其实海葬的预约并不复杂。家属只需带齐三样东西:逝者身份证、死亡证明(原件+复印件)、家属本人身份证,到凌河区解放东路123号的锦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办理,或者打0416-3886123咨询。“我们会提前一周查天气,如果有大风大雾,立刻改期,绝不能让家属冒险。”王主任说,“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还能上门办手续——上周刚给一位92岁的奶奶上门,她儿子说‘我妈走不动,你们能来,真是帮了大忙’。”现场一位姓刘的先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爸是老海军,退休后每天去海边散步,说‘等我走了,把我扔海里’。以前我觉得‘扔’字难听,现在才懂,那是他对大海的爱——不是‘扔’,是‘回家’。”

风又吹过来,岸边的柳树发了新芽,渤海湾的浪依然拍着码头。那些撒进海里的骨灰,会变成游鱼的栖息地,变成海浪的回声,变成锦州人永远的牵挂。海葬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在那片蓝色的归处,亲人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陪我们看每一场日出,每一次潮起。就像一位家属说的:“以后我来海边散步,看见浪打过来,就当是他在和我打招呼——‘丫头,我在这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