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把高原旅行列进心愿清单——看雪山脚下的湖泊像块碎钻,听风穿过经幡的声音,或者坐在牧民的帐篷里喝一碗热酥油奶茶。可每次刷到高原旅行的攻略,底下总有人留言:“我有心脏病,能去吗?”“我家孩子刚5岁,要不要带他去?”高原不是谁都能“说走就走”的地方,有些身体信号,得提前读懂。
心脏和肺部是我们的“氧气发动机”,可如果这两个器官本来就有“小故障”,到了高原可就麻烦了。比如有冠心病的人,平时走快两步都会胸口发闷,高原上氧气只有平原的60%左右,心脏得加倍工作才能给身体供氧,很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还有慢阻肺患者,本来就靠吸氧缓解气喘,到了高原,呼吸肌更累,说不定躺着都觉得透不过气。我之前在拉萨遇到个阿姨,本来觉得自己“平时能爬四楼”,结果刚下飞机就胸闷得厉害,赶紧送进医院,检查发现是冠心病发作——她之前没当回事的“偶尔胸痛”,到了高原就成了“定时炸弹”。
高血压患者也得先摸摸自己的血压“稳不稳”。高原的低压环境会让血管收缩,本来控制得好好的血压,可能突然“跳高”——比如有人平时吃降压药血压维持在130/80,到了高原第二天就升到150/95,头疼得像要炸开,还恶心想吐。更危险的是,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引发脑出血,本来开开心心旅行,结果进了ICU,多不值啊。我朋友的爸爸就是这样,偷偷停了两天降压药去爬玉龙雪山,结果在索道上突然头晕摔倒,幸好送医及时,不然就出事了。
贫血或有血液系统问题的人,也得对高原“退一步”。比如平时蹲久了站起来就头晕的人,大概率有轻度贫血,他们的红细胞本来就“扛氧能力”差,到了高原,身体供氧更跟不上,可能走着走着就眼前一黑栽倒。还有血友病这类有出血倾向的人,高原低压会让血管更容易破裂,万一磕磕碰碰,止血速度比平原慢很多,搞不好会引发内出血。我有个同事之前去稻城亚丁,出发前没查血常规,结果到了日瓦镇就晕厥,医生说她血红蛋白只有80(正常女性要110以上),再往上走很可能出大事。

孕妇和儿童更是高原旅行的“敏感群体”。怀孕前三个月,胎儿的神经管正在发育,缺氧很容易导致发育异常;后三个月,子宫压迫心肺,加上高原缺氧,妈妈容易出现宫缩、胎儿缺氧。我闺蜜怀二胎时偷偷去了西宁,回来就开始频繁宫缩,吓得卧床保胎了半个月。而儿童的心肺功能还没“长熟”,比如3岁以下的孩子,呼吸频率本来就快,到了高原代偿能力差,稍微感冒一下就可能引发肺水肿——去年有个妈妈带5岁孩子去青海湖,小孩着凉后发烧,本来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越烧越厉害,呼吸急促得像小狗狗,送到医院才知道是高原肺水肿,住了一个星期院才缓过来。
还有些人,平时看起来“没病”,但长期熬夜、免疫力低,比如连续加班一个月的“社畜”,去高原也容易“翻车”。他们的身体本来就处于“透支状态”,到了高原很容易感冒,而高原感冒特别“难缠”——缺氧会让炎症扩散得更快,一不小心就发展成肺水肿或脑膜炎。我之前遇到个小伙子,为了赶在辞职前去西藏,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做方案,结果到拉萨第二天就发烧到39度,呼吸急促,赶紧送进医院,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就有生命危险。
其实说这些,不是要浇灭大家的高原梦,而是想提醒:旅行的意义是“看见更美的风景”,前提是“带着健康的身体”。出发前不妨做个全面体检,跟医生聊聊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基础病,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算身体没问题,也要慢慢适应海拔——比如先到丽江、西宁过渡两天,再去更高的地方。毕竟,雪山不会跑,湖泊不会干,等身体准备好了再出发,才能好好闻闻酥油奶茶的香,摸摸经幡的软,而不是躺在医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