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许多人对大海的情结,是从“生命最后的归处”开始的。不像传统墓葬那样立碑守墓,海葬是把骨灰撒进辽阔渤海,让亲人的生命与海水相融——这种“归于自然”的方式,越来越被北京家庭接受。第一次办海葬的人难免慌:流程复杂吗?要准备什么?其实理清步骤后,整个过程更像一场有温度的告别。

先理材料是第一步。北京海葬由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需要带这几样:逝者死亡证明(原件或加盖公章的复印件,医院或派出所开的都行)、经办人的身份证(必须是直系亲属,比如配偶、子女)、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户口本或结婚证。这些不用提前复印,中心网点有免费复印机,带原件去就行。

申请方式线上线下都方便。线上可打开“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公众号,点“服务大厅”里的“海葬预约”,填逝者信息、经办人信息、想选的月份(春秋两季是旺季,3-5月、9-11月天气好);提交后1天内会有工作人员确认。线下可去朝阳区平房路的总部,或丰台区、海淀区的分部,现场有工作人员教填申请表,有问题当场问更踏实。

北京办理海葬的流程是怎样的-1

预约成功后要提前对接。约一周会收到短信:日期、集合地点(通常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总部)、需带物品。这时候确认两点:一是骨灰盒——木质或陶瓷的不能降解,要换中心的纸浆盒(100元一个),或自己买淀粉基可降解盒(需提前问中心是否可用);二是花瓣——选新鲜玫瑰或百合,不要干花或塑料花,中心门口花店10元一束,自己带更有意义。

海葬当天的流程充满人情味。我陪邻居阿姨办过一次:春天早上六点半在总部集合坐大巴去天津新港,路上两小时,司机放《梁祝》,工作人员发温热的包子和豆浆。到码头签到领蓝色纪念册(印着海浪),然后登两层船——上层观景台,下层有沙发。开船后工作人员提醒:“到海域后每个家庭轮流来,我们扶骨灰盒,风大就顺着风撒花瓣。”约一个半小时到坐标(北纬39度08分、东经117度45分),阿姨抱着老伴骨灰盒,我帮撒花瓣,骨灰沉下去,花瓣漂成粉云,工作人员递纸巾说“想说话就说”,阿姨对着海说“老周,你生前想去看海,现在这儿就是家”,船上音乐换成《月光》,裹着海浪声。

结束后工作人员发纪念证书,写着逝者姓名和海葬日期。阿姨把证书放包里说:“以后想他就看证书,或查公众号上的坐标,用地图定位,像他在等我。”

北京办理海葬的流程是怎样的-2

北京的海葬流程没有太多规定动作,更多是人文关怀:工作人员扶骨灰盒、提醒穿防风外套、放舒缓音乐、发纪念证书。对想让亲人回归自然的家庭来说,这不是简单流程,是温柔告别——就像阿姨说的:“他没走,变成了海水、海风,变成我去海边闻到的咸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