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妈妈翻出爸爸的公墓证,指着上面的“2024年10月到期”字样问我:“到期了怎么办?总不能让你爸的骨灰没地方放吧?”其实不止我家,最近小区里好几个邻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当年花几万买的公墓,20年租期一到,到底该续还是该换?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公墓的墓穴租期一般为20年,到期后家属可以申请续租,每次续租期限不超过20年。但现实里,很多家属会犹豫:续租要再交一笔费用,而且随着城市发展,有些公墓周边已经规划了新的项目,不再接受长期续租;就算能续,未来几十年的管理费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时候,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海葬——这种“让亲人回归自然”的方式,到底能不能解决公墓到期的难题?
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都在大力推广绿色殡葬,海葬作为其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不仅符合政策要求,还能享受政府的补贴甚至免费服务。比如上海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免费海葬服务,家属只需提供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和身份证,就能通过殡仪馆或社区申请;青岛则为每一户海葬家庭提供纪念证书,还搭建了“网上追思园”,方便家属随时缅怀。我朋友小夏去年就给去世的奶奶办了海葬,她说:“原本以为海葬会很草率,没想到当天有专门的殡葬船,工作人员把奶奶的骨灰放进可降解的骨灰坛里,还和我们一起抛洒了鲜花,最后司仪读了我写的悼词,奶奶生前最爱的就是海边的风,这样也算圆了她的心愿。”
不过,也有家属会担心:海葬会不会对亲人不敬?其实现在的海葬仪式早已不是“随便把骨灰扔下去”。以北京为例,海葬仪式会先在码头举行追思会,家属可以分享亲人的故事,然后乘坐专用船前往指定海域,工作人员会引导家属将骨灰与花瓣、彩纸一起放入海中,整个过程庄重而温馨。邻居张叔去年给老伴办了海葬,他说:“我老伴生前是个渔民,一辈子都在海里讨生活,海葬对她来说不是‘离别’,是‘回家’。仪式上我摸着她的骨灰坛,感觉她就像当年坐在船头跟我说话一样,一点都不陌生。”
除了海葬,其实还有很多绿色殡葬方式可以选择。比如树葬——把骨灰埋在树下,立一块小小的纪念牌,来年树长得茂盛,就像亲人在陪着你;或者花葬,将骨灰与花种混合埋入花坛,春天开出鲜花,也是一种温暖的纪念。如果实在想保留公墓,也可以提前联系公墓管理处咨询续租事宜,但要注意问清楚续租的费用和期限,避免到期后手忙脚乱。
说到底,公墓到期从来不是“结束”,而是我们与亲人相处方式的“转变”。无论是海葬的辽阔、树葬的生机,还是续租公墓的陪伴,核心都是对亲人的爱。如果你也在为公墓到期发愁,不妨先翻开手机查一查当地的殡葬服务热线——说不定,那片你从未想过的大海,正是亲人期待已久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