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渤海湾特有的咸湿气息掠过天津港码头,几艘挂着素色丝带的船舶静静停靠在泊位边。对于不少北京家庭来说,这里是一场特殊"送别"的起点——他们带着亲人的骨灰,要去往那个藏在海风里的"归处"。近年来,越来越多北京家庭把海葬当作亲人最后的归宿,而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北京市民海葬到底在什么地方?
答案其实藏在渤海湾的浪涛里。目前北京市民政部门唯一指定的海葬专属海域,是位于渤海湾的塘沽海域。为什么是这里?首先是"距离的温度"——从北京城区到天津港车程约2小时,清晨出发刚好能赶上上午的仪式,不会让家属在路途上消耗过多精力;船从天津港驶出,1.5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指定海域,不长不短的船程,刚好够家属整理情绪。其次是"自然的适配":塘沽海域水深超过20米,水流稳定且远离主航道,既符合海葬对"生态友好"的要求(可降解骨灰盒能快速融入海洋),也避免了对航运的干扰。更重要的是,这片海域是北京与天津民政部门共同协商划定的"专属区",每年都会进行海域维护,确保仪式的庄重性和安全性。
对于家庭来说,知道"在哪里"后,更关心"怎么去"。北京市民参与海葬,需要提前1-2个月预约——可以到户籍所在地的区民政局,或北京市民政局授权的"北京市海葬服务中心"办理。预约时要携带逝者的死亡证明、户籍注销证明,以及家属的身份证。预约成功后,会收到详细的流程单:约定日期的清晨,家属统一在指定地点集合(比如东城区民政局门口),乘坐大巴前往天津港;也可以自行驾车,导航到"天津港客运码头"即可。登船前,工作人员会发放可降解骨灰盒(免费),并提醒注意事项:仪式中不要拥挤,骨灰要与鲜花混合撒放,避免直接丢弃。当船驶到塘沽海域的指定坐标,船长会鸣笛三声,全体人员默哀1分钟,随后家属们捧着骨灰与花瓣,沿着船舷依次撒入海中。海风会把粉色的康乃馨吹得飘起来,海浪卷着花瓣往远处去,像是亲人轻轻挥了挥手。
这片海域早已不是冰冷的地理坐标。每年清明前后,这里会迎来最多的家属——有些是第一次来,有些是每年都来。去年春天,我遇到一位姓张的阿姨,她抱着一束向日葵,说是老伴生前最爱的花。"他总说想看看大海,现在终于实现了。"阿姨摸着船舷上的刻痕(那是往年家属留下的),眼里泛着光,"去年撒骨灰的时候,风把花瓣吹到我手上,我觉得是他在摸我。"这样的故事,在塘沽海域的浪涛里藏了很多——有年轻人带着父母的骨灰来,说"他们一辈子没出过北京,现在可以跟着海浪去更远的地方";有老人带着老伴的骨灰来,说"当年没一起去看海,现在补上了"。

这些年,北京的海葬服务也在悄悄变暖。除了免费提供可降解骨灰盒,还推出了"线上追思平台"——家属可以上传逝者的照片、文字回忆,甚至语音留言,随时登录就能"说说话";有些服务机构还会在每年的海葬纪念日,组织家属乘船回到这片海域,一起抛洒鲜花,唱逝者生前喜欢的歌。而塘沽海域的浪,依然年复一年地拍打着船舷,像是在说:"没关系,我帮你们记着。"
对于选择海葬的家庭来说,这片渤海湾的塘沽海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亲人与大海的拥抱,是思念与海浪的和解,是"我想你"变成"我知道你在那里"的安心。风会记得,浪会记得,每一朵撒入海中的鲜花,都带着最温暖的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