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总带着点海的气息——不是沙尘暴里的咸,是风从渤海湾吹过来时,裹着湿润的、像记忆里外婆晒的鱼干的味道。住在通州的张阿姨总说,每年清明前后,她都会往东城区民政局跑一趟,不是办别的,是找海撒办公室的小王,问今年的海撒船期。"小王知道我路远,会提前把船票留在抽屉里,还帮我备注了'靠窗的位置'——我老伴生前爱坐窗边看海。"张阿姨攥着皱巴巴的船票,指节上还留着给老伴织毛衣磨的茧。
在北京,海撒不是件"冷门事",但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民政局海撒办公室"时,都会愣一下:"原来还有专门管这个的地方?"其实它更像个"温柔的中转站"——一边连着家属没说出口的思念,一边连着渤海湾翻着浪花的海面。办公室在民政局大楼的三层,门牌号是305,门口摆着两盆绿萝,叶子长得郁郁葱葱。推开门,总能闻到淡淡的茉莉花茶香气——工作人员小李说:"来的人大多眼睛红红的,喝口热的,话能说得更顺。"
办理海撒的流程没想象中复杂,但每一步都藏着心意。首先要带的材料很实在:逝者的死亡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还有一份"海撒申请书"——不是格式化的A4纸,而是工作人员手写的便签,上面留着空白:"想对他说点什么吗?我们帮你夹在回执里。"有次一位刚毕业的小姑娘来办手续,攥着爸爸的工程师证哭:"他生前总说要去看海,可连北戴河都没去过。"小李就拿出一张渤海湾的地图,圈出一片水质最好的海域:"这里的浪花最软,像你爸爸摸你头的样子。"
船期定在每年3到11月,选的都是风力小于3级的周末。出发前三天,工作人员会挨个打电话提醒:"带件薄外套,海上风大""别忘带他最爱的小物件——比如你说的那枚军功章,能一起撒下去"。去年秋天,有位82岁的老军人来找小王,说想和去世的老伴一起海撒:"我们结婚时没拍婚纱照,就想着最后一起漂在海里,也算'补拍'了。"小王立刻协调船务公司,把两位老人的骨灰盒放在同一排座位旁,撒的时候,老军人把老伴的丝巾系在船栏上,风把丝巾吹得鼓起来,像当年婚礼上她穿的红裙子。

海撒的那天,船从塘沽港出发,往渤海湾深处开40分钟。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家属发一朵白菊花,还有一个用玉米淀粉做的可降解袋——泡在水里半小时就化了,不会留下一点痕迹。撒的时候,船会停稳,广播里放的不是哀乐,是《月光奏鸣曲》或者《梁祝》——"生命该有温柔的结尾",小李总这么说。张阿姨第一次撒的时候,把老伴的围棋子和骨灰一起装进去:"他生前总说我下围棋臭,现在换我陪他在海里'杀'两盘。"看着袋子慢慢沉进海里,风突然吹过来,她闻到了熟悉的鱼干味,"好像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老伴,我到海边了'。"
其实海撒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有"破防"的时候。去年冬天,一个5岁的小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进来,手里攥着爸爸的足球鞋:"爸爸说要教我踢足球,可他变成星星了。"工作人员小周蹲下来,摸着男孩的头说:"那我们把足球鞋一起撒下去,让爸爸在海里继续练球,等你长大,说不定能在浪花里听见他喊'加油'。"撒的时候,男孩把足球鞋扔得远远的,拍着手喊:"爸爸,接球!"旁边的妈妈抹着眼泪笑:"他从来没走,只是换了个地方陪我们。"
在北京,海撒不是"结束",是"换种方式在一起"。而海撒办公室,就是帮家属把"我想你"变成"我陪你"的人。就像张阿姨说的,每次从305室出来,她都觉得手里的船票不是一张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