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的北京,风里还裹着玉兰花的清苦,长安街的车流里,有些家庭没往墓地走——他们提着用绢纸包好的鲜花,往通州的北京市骨灰海撒中心赶。对于这些人来说,"上坟"变成了"送爸爸去看海",而这个藏在运河边的小楼,就是连接思念与海浪的那座桥。
北京市骨灰海撒中心打2010年成立,是市民政局直属的殡葬服务机构,专门管着北京全市的骨灰海撒事儿。跟想象中冷森森的殡葬单位不一样,这儿的接待室摆着家属送的多肉盆栽,墙上贴满手写的感谢信:有位女儿用钢笔写着"谢谢你们让妈妈的最后一步,踩的是海风不是水泥地";还有个小朋友画了幅蜡笔画——蓝色的大海上飘着爷爷的帽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爷爷变成鱼了"。中心的王淑兰大姐是老员工,她总说:"我们不是'处理骨灰'的,是帮家属把心里的话,说给大海听。"
从预约到完成海撒,每一步都裹着温度。提前一周打电话,接线员会细细问:"老人生前爱听什么歌?要不要帮您找播放器?""想不想在船上读封信?我们准备了麦克风。"到了海撒当天,家属坐中心的大巴去塘沽码头,车上会放轻缓的钢琴曲,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矿泉水,瓶身贴了张小贴纸:"今天风不大,叔叔会舒服的。"船开到渤海湾指定海域时,驾驶室的广播会轻声提醒:"要开始了,别急,慢慢撒。"工作人员会把骨灰袋解开一个小口子,家属捧着晒干的菊花瓣,跟着默念亲人的名字——骨灰顺着海风落进海里,花瓣浮在水面,像给亲人铺了条软乎乎的路。去年有位张阿姨,攥着父亲生前的京剧磁带找过来:"我爸爱听《空城计》,能不能在船上放?"工作人员特意翻出旧播放器,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唱腔混着海浪声飘起来,阿姨抹着眼泪笑:"你听,我爸跟着唱呢。"

在中心的人眼里,海撒从不是"消失",是"换个方式陪着"。这些年选海撒的家庭越来越多,有年轻人说"不想让爸妈挤在小小的墓碑里,大海比墓地宽多了";有环保志愿者说"一平米墓地能种几十棵树,海撒省下来的土地,是给子孙留的礼物";还有位老教师,走前特意跟女儿说:"把我撒去大海,以后你去北戴河看海,就能听见我喊你名字。"中心也总想着把细节做暖:小朋友要送奶奶,他们会准备卡通造型的花瓣;老水手的家属想撒水手结,他们提前学了怎么打绳结;甚至有家属想放老人爱吃的糖葫芦,工作人员也会帮着用保鲜膜包好——"甜的,老人爱吃。"
昨天采访结束时,刚好碰到一队家属回来。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大哥手里捧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半罐海水:"这是撒我妈那片海的水,带回家放书架上,想她了就看看。"王姐送他们出门,风掀起她的外套角,她笑着说:"下次想妈了,来中心坐会儿,我们这儿有海风的味儿。"风里确实飘着淡淡的咸,像大海的呼吸,像有人在轻声说:"我在这儿呢。"
其实对于很多北京家庭来说,北京市骨灰海撒中心不是个"机构",是个"能说心事的地方"。它把"告别"变成了"重逢"——当骨灰与海水相融,变成海浪里的每一声潮响,变成沙滩上的每一缕风,变成孩子手里的每一片贝壳,那些没说出口的"我爱你",那些没讲完的"从前事",都顺着海水,漂到了亲人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