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稻香湖学校入学考试到底考什么?我们家孩子英语不错,但语文数学要不要额外补?”接触国际教育多年,我也算摸透了各家学校的“考试逻辑”——比起“难不难”,更重要的是“对不对路”。今天就把稻香湖学校入学考试的那些“门道”拆开了说,帮家长们心里有个数。

先得说,稻香湖学校能在海淀区国际学校里站稳脚跟,靠的就是“不偏科的中西融合”——它没有把“国际”等同于“只学英语”,反而把语文、数学的基础打得很扎实,同时又加入了国际教育的“思辨”和“表达”要求。所以它的入学考试不是“单科目突围”,而是“全科能力筛查”,从语数外到综合素养都要考,目的就是找“既能坐得住学基础,又能站出来说想法”的孩子。

具体到考试内容,咱们分科目唠唠——

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入学考试-1

语文:不是“死记硬背”的战场,是“阅读和表达”的考验。低年级的题很有意思,比如给一张“秋天的公园”图,让孩子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的孩子只会说“有树,有花”,但能拿到高分的孩子会说“银杏叶像小扇子,飘在地上铺成金黄的毯子,我想起上次和妈妈在公园捡银杏叶做书签,妈妈说银杏叶是秋天的信”——有细节,有情感,这就是学校要的“表达力”。中高年级的语文会有“文本分析”,比如给一段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问“作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不是让孩子背“因为有很多动植物”,而是要说出“作者把油蛉的叫声写成‘低唱’,把蟋蟀的弹琴写成‘伴奏’,说明他是用‘朋友’的眼光看百草园里的小生物,所以觉得快乐”——这就是“阅读理解力”。

数学:不是“刷难题”,是“考思维”。低年级的题比如“按规律填数:1、3、6、10、?”,答案是15,因为每次加的数是2、3、4、5,考察的是“递推规律”;中高年级的题比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面积”,不是让孩子套公式,而是可以用“画图法”——把长多的2厘米去掉,变成两个一样的宽,周长变成16厘米,宽就是4厘米,长就是6厘米,面积24平方厘米,考察的是“转化思维”。还有的题更“生活化”:“爸爸买了一箱梨,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3,第二天吃了剩下的1/2,还剩6个,这箱梨原来有多少个?”得用“逆向思维”——剩下的6个是第二天吃之前的1/2,所以第二天吃之前有12个;12个是第一天吃之后的2/3,所以原来有18个。这些题不用报奥赛班,平时多和孩子玩“猜谜”“搭积木”“数独”就能练出来,关键是让孩子“会想”,不是“会算”。

英语:不是“考语法”,是“考应用”。笔试部分会有“阅读回答问题”,比如给一篇关于“熊猫”的短文,问“熊猫主要吃什么?为什么它们的数量很少?”,不是让孩子找原文里的“bamboo”,而是要能用自己的话回答“Pandas mainly eat bamboo. Their numbers are small because their habitat is getting smaller and bamboo forests are disappearing.”——考察的是“信息提取和组织能力”。口语部分是一对一对话,老师不会问“what’s your name?”这种简单问题,而是会问“Tell me about your favorite book. Why do you like it?”或者“ If you could invent something, what would it be?Why?”有的孩子会背“ My favorite book is Harry Potter because it’s interesting.”但能拿高分的孩子会说“ My favorite book is Harry Potter. I like Harry because he’s brave—he fought Voldemort even though he was scared. And I like Hermione too—she’s smart and helps her friends. Last week, I helped my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