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海岸线飘着薄雾,一群人捧着素色骨灰盒,顺着志愿者的指引将骨灰轻轻撒向海面——细碎的骨殖混着百合花瓣,随海浪打了个旋,慢慢融入深蓝。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家庭选择的“海撒”仪式,却也引出不少疑问:是不是谁的骨灰都能以这样的方式,与大海相拥?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看清法律的“边界线”。翻查《殡葬管理条例》,我国并未禁止海撒,但对其流程与环保要求有着明确规范。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划定了专门的海撒区域——天津的渤海湾指定海域、上海的东海横沙岛附近,都是官方认可的“生命归处”。家属若想进行海撒,需提前向殡葬管理部门提交申请,附上逝者的死亡证明、户籍材料,还要签署《海洋环境保护承诺书》。法律从不是“拦路虎”,而是为海撒套上“安全绳”:它不允许随意找片野海抛撒,不允许污染海洋环境,更不允许将海撒变成“随意丢弃”的行为。

再看科学与伦理的“试金石”。并非所有逝者的骨灰都适合直接融入海洋——若逝者生前患有甲类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其骨灰可能携带未完全灭活的病原体,直接海撒会威胁海洋生态与公共健康,需经专业机构高温消毒或其他特殊处理后,才能符合环保要求。逝者的意愿与家属的共识更是“核心密码”:如果老人生前就拉着子女的手说“等我走了,把我撒去海边,看日出”,那是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但如果逝者未留遗言,家属需先坐下来好好商量——海撒不是某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全家人对逝者的共同怀念,若意见不合,反而会让这场告别变了味。

更关键的是,海撒从不是“抛撒”的简单动作,而是一场有温度的“生命仪式”。正规机构的海撒流程里,从不是冷冰冰的“递盒子、倒骨灰”:仪式前会有小型追思会,志愿者会念诵逝者的生平片段,家属会分享他生前爱喝的茶、爱养的花,有人会放一首他最爱的老曲,有人会撒一把他生前种的薄荷;当骨灰倒入海面时,志愿者会提醒“慢一点,再慢一点”,让骨殖顺着水流缓缓散开,再撒上一层玫瑰花瓣——这哪里是“丢弃”?明明是在送逝者去看更辽阔的世界:看海浪拍岸,看海鸥掠过,看他曾错过的每一场海上日出。
有人说海撒是“最浪漫的归宿”,但这份浪漫从不是无拘无束的。它需要法律画下的“边界”,需要科学给出的“答案”,更需要家属与逝者之间的“心意相通”。当我们问“是不是谁的骨灰都可以海撒”,本质上是在问“如何以更尊重的方式,送生命最后一程”。而答案早已写在每一场合规的海撒仪式里:当骨灰随海浪远去,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与海风、与潮汐、与天地间的每一缕光,永远共存——那是生命最温柔的“回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