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周末,我陪朋友小夏去了趟威海的半月湾。她抱着个素色瓷罐,罐身用金漆描了朵茉莉——那是她妈妈生前最爱的花。风裹着海水的咸味儿吹过来,她摩挲着罐身说:"之前我查了三个月资料,就怕海撒不合法,对不起妈妈。"直到在民政局官网看到"生态安葬包括海撒、树葬等形式"的明确说明,她才敢把妈妈的骨灰从公墓迁出来。原来我们对海撒的顾虑,早被国家用政策写成了"安心"。

很多人对海撒的第一疑问都是"合不合法"。其实早在1997年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里,就把"提倡骨灰寄存、树葬、花葬、海葬等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写进了总则;2021年修订时,更是将"生态安葬"提升为殡葬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些年,各地的政策越来越"有温度":北京从2023年起将海撒纳入基本殡葬服务,每户补贴2000元;上海的"海葬服务专线"运行12年,每年组织近千场仪式;青岛不仅划定了专用海撒海域,还为家属提供免费的"海撒纪念册"——政策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给想选海撒的家庭,递了一把打开"另一种陪伴"的钥匙。

小夏曾跟我说起她的顾虑:"我怕别人说我'不孝',怕海撒太随意,对不起妈妈。"直到她去民政局咨询,工作人员拿出一本《海撒服务指南》:提前一周预约,需带逝者死亡证明、家属身份证;服务机构会安排专用船舶,选在涨潮时驶向指定海域(水深20米以上,水流稳定);仪式有默哀、读祭文、撒花瓣环节,最后用可降解布袋装骨灰入海——全程有视频记录,还会颁发"海撒证书"。"我妈生前总说'要像风一样自由',"小夏说,"当我把她的骨灰放进海里时,看见花瓣跟着浪漂出去,突然觉得她不是'走了',是'去旅行了'。"

真正的海撒从不是"丢弃",而是"归还"。去年我跟着志愿者参加过一次青岛的海撒活动:船驶到海域中心,船长鸣笛三声,一位老人捧着妻子的骨灰,颤巍巍地说:"老伴,你之前总嫌公墓的树不够绿,现在这海比树还绿;你嫌墓碑太凉,现在这浪比石头还暖。"他把骨灰倒进海里,旁边的女儿撒起金盏花,花瓣落在水面,像给妻子铺了条花路。工作人员说,骨灰的主要成分是钙磷酸盐,本就是海洋生物的营养物质,加上可降解容器,完全不会污染海水——我们归还给大海的,不是"垃圾",是一个生命对自然的"回赠"。

国家允许骨灰海撒吗-1

选择海撒的人,其实是在和"入土为安"的传统和解。小夏的妈妈去世前,曾跟她聊过:"等我走了,别买公墓,我想住在海里——能看日出,能听浪声,能跟着鱼群去远方。"那时小夏还哭着说"不行",现在她把妈妈的海撒证书装在相框里,放在客厅书架上:"每天早上我煮咖啡,都要跟她说'妈妈,今天的海很蓝';晚上加班晚了,看见窗外的月亮,就觉得是她在海里举着灯等我。"

风把小夏的头发吹起来,她蹲在沙滩上,用手指画了个爱心,里面写着"妈妈,我看见你了"。海浪冲过来,把沙画抹平,却把爱心的轮廓留在湿润的沙里——就像那些关于亲人的记忆,从不会被海浪带走,只会在岁月里变成更温柔的形状。国家允许海撒,不是让我们"放弃",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爱不用困在小小的墓碑里,让亲人不用在每年清明才被想起——他们可以变成海里的星子,变成沙滩上的贝壳,变成每一次吹过脸颊的风,只要我们想起,他们就从未离开。

那天离开海边时,小夏捡起一枚贝壳,放在手心:"这是妈妈给我的礼物。"风里飘来

国家允许骨灰海撒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