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海总带着股热乎气儿——清晨的新港码头,卖煎饼果子的摊子飘着香气,候船厅里的老人翻着旧照片,照片里是小时候跟着爸爸去海边挖蛤蜊的自己;年轻人抱着素色骨灰盒,指尖摩挲着盒身,那是妈妈生前总说“想回海里”的心愿。这里是天津海葬的起点,也是很多人跟亲人“换种方式在一起”的开始。
天津的海葬地点选在渤海湾的“生态纪念区”——从新港码头出发,乘船40分钟就能到达。这片海域水深足、水流稳,不会让骨灰停留近海,也不会影响渔民作业。工作人员说,选这儿还有个“天津式贴心”:“咱天津人对海有感情,小时候在海边跑,长大了带孩子看潮,把亲人放这儿,就像让他们回了从小玩到大的老地方。”
想办海葬,流程不用慌,跟着“家常步骤”走就行。第一步先找对地方——天津市民政局指定的殡葬服务机构就两家,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或者各区的殡葬服务中心,打个电话或者去网点咨询,工作人员会像邻居聊天似的跟你说清楚。登记要带的材料不复杂:逝者身份证、死亡证明(医院或派出所开的都行),家属身份证和联系方式。“阿姨,您看,这是海葬手册,里面有流程、注意事项,还有往届家属的留言,您带回家慢慢看。”工作人员会把细节讲得明明白白,连“要不要带花瓣”“能不能读祭文”这种小事都不会漏。
到了海葬当天,仪式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早上8点集合,工作人员会扶着80岁的李奶奶登船:“慢点儿,船板滑,我扶您。”会帮小朋友提装花瓣的袋子:“小弟弟,你的玫瑰真好看,等下要给爷爷撒对吧?”船开出去后,广播里飘起《茉莉花》——那是王阿姨生前最爱的歌,她女儿提前跟工作人员说的,特意选了这首。一个小时后到海域,船停稳,广播里的声音轻下来:“咱们默哀三分钟,跟亲人说说话。”全体人员低头,有的家属握住身边人的手,有的掏出照片贴在胸口。默哀结束,工作人员递上可降解罐:“叔叔,把骨灰放进去就行,盖子不用拧太紧,海水会慢慢渗进去。”王阿姨的女儿把骨灰倒进去,又放了张手写纸条:“妈,我做了你爱吃的糖墩儿,下次带过来。”然后轻轻把罐子放进海里,罐子浮了会儿,慢慢沉下去,旁边飘着她带的玫瑰花瓣,红得像妈妈年轻时穿的旗袍。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钱的事儿”,天津的海葬挺“接地气”。每例海葬补贴1000元,只要是天津户籍或者家属是天津户籍,都能申请。补贴不用自己跑民政局,登记时跟工作人员说,他们会帮你填申请表、附材料,15天左右钱就打你卡上。服务费用大概2500元上下,包括船票、可降解罐、仪式用品,加上补贴,自己也就花1500块,比买墓地划算多了。
还有些“天津式提醒”得记牢:当天穿运动鞋,别穿高跟鞋;带件薄毛衣,海上风大早上凉;可以带点饼干和水,船程3小时饿了垫垫肚子;要是带遗物,只能带可降解的——比如手写的信、绢花、干花,塑料玩具或金属项链不行,污染海水;有高血压的家属,记得带降压药,船上有急救箱,但自己带更安心。
船往回开的时候,李奶奶站在船尾望着海平面:“老头,你以前总说要去海里钓鱼,现在得偿所愿了吧?”海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孙女握着她的手:“奶奶,爷爷在海里肯定能钓到最大的鱼。”其实海葬从不是“失去”,而是“换种方式陪伴”——天津的海装着蛤蜊汤的香、挖蛤蜊的笑、看日出的暖,把亲人的骨灰放这儿,就像把他们放回了记忆里最温暖的角落。风会传信,浪会说话,那些没说出口的“我想你”,海都听得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