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我站在海淀区崛起实验学校的校门口,看着女儿小棠背着印着星空图案的书包往教学楼跑,马尾辫上的蝴蝶结晃啊晃——上周她刚用烘焙课做的曲奇换了隔壁班小朋友的手工折纸,今天又盼着科学小组的“蚂蚁搬家实验”。这所学校的成长素质班,总让孩子像刚抽芽的小树苗,朝着阳光的方向,慢慢舒展枝叶。
上周三的数学课,李老师没拿课本,带着孩子们去了校园里的梧桐树下。“我们来算算这棵树的‘腰围’吧!”孩子们搬来软尺,有的环抱着树干稳住软尺,有的趴在石阶上记数字,小棠举着软尺末端喊:“老师,我量出3米2!”李老师蹲下来,指尖摸着树纹说:“你们看,每一道纹路都是树的故事,就像数学题不是只有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后来小棠回家,拿着软尺量了我家的冰箱、沙发,甚至我的腰,笑着说:“妈妈,你的腰围是78厘米,比梧桐树细多啦!”这样的数学课,没有黑板上的公式,却让孩子把“数学”装进了生活的口袋。
语文老师张老师的“行走课堂”更让孩子着魔。上个月他们去了颐和园,不是走马观花看风景,而是带着任务——找一朵最像古诗里的“荷”,或者听一位老人讲长廊画里的故事。小棠蹲在昆明湖边,盯着一朵刚开的荷花看了20分钟,回来写了篇作文:“荷花的花瓣像奶奶织的绢,上面沾着的露水,是太阳没擦掉的眼泪。”张老师在评语里写:“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这就是最好的作文。”现在小棠总抱着笔记本,走到哪儿写到哪儿,连楼下的流浪猫、巷口的老槐树,都成了她作文里的“主角”。
小宇是我们小区的男孩,之前总躲在妈妈身后,说话声音像蚊子。加入成长素质班的“小主持人社团”后,上周在校园艺术节上主持了节目。我去看的时候,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拿着话筒说:“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成长的故事……”声音清亮,眼睛里有光。他妈妈说:“之前他连跟邻居打招呼都不敢,是社团的王老师鼓励他,从读绘本开始,慢慢让他站在讲台上讲自己的故事。现在他居然敢主动跟超市阿姨聊天,说‘阿姨,今天的苹果甜吗?’”这样的变化,不是靠“逼”出来的,是素质班给了孩子“试错”的空间——哪怕第一次上台忘词,老师会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
成长素质班的老师,从来不是“标准答案”的传递者。科学课的刘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蹲在花坛边看蚂蚁搬面包屑,甚至跟着孩子一起趴在地上;美术课的陈老师,允许孩子用蜡笔涂满整张纸,哪怕画的“太阳是绿色的”——“因为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没有固定的颜色。”他们说,素质教育不是“教孩子成为完美的人”,而是“陪孩子成为会爱的人”:爱自然,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小美好。
每天放学,我站在校门口等小棠,她总会蹦跳着扑过来,举着皱巴巴的实验报告、沾着颜料的手工卡,或者裹着糖霜的饼干,眼里闪着光说:“妈妈,今天我学会了用树叶做书签!”“妈妈,我帮科学小组的同学修好了显微镜!”看着她脸上的汗渍和笑容,我忽然明白,这所学校的成长素质班,不是给孩子“灌”知识,而是给孩子“种”种子——种一颗好奇的种子,种一颗勇敢的种子,种一颗热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在孩子的心里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校门口的桂树又开了,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小棠挥着手里的“最佳探索者”奖状,往我怀里钻:“妈妈,下次科学课我们要做‘水的旅行’实验,你能帮我找个空塑料瓶吗?”我摸着她的头,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