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连云港市民会问,咱们这儿有没有能办海葬的地方?答案藏在朝夕相伴的海洋里——作为一座依海而生的城市,连云港不仅有,还拥有一片被岁月和生态共同选择的海葬海域。去年秋天我陪朋友去市民政局咨询,工作人员翻开标注着“生态葬区”的地图说:“海州湾那片开阔水域,就是咱们连云港的官方海葬点。”它在连岛以西、赣榆区以东,远离主航道,像一块被海洋温柔捧着的“安息地”。海州湾的海葬区藏着连云港人的根。清晨的海风裹着渔排的咸香吹过码头,连岛的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海浪推着碎银似的泡沫涌到船边。负责海葬服务10年的陈师傅说,选这儿是有讲究的——水深超过20米,潮汐不会把骨灰卷回岸边;海水流通性好,可降解骨灰袋半个月就能融入海洋;更重要的是,这儿是老连云港人的“精神原乡”,爷爷辈出海打渔前会在岸边烧一柱香,爸爸辈小时候在这儿摸过小螃蟹,归于此处,像回到了最熟悉的怀抱。办海葬的流程比想象中更有人情味。提前一周带好死亡证明、骨灰证和家属身份证去民政部门登记,约定的日子里,大家会在连云港港务局客运码头集合,坐专门的海葬船出发。去年张阿姨帮老伴办理时,工作人员贴心地把骨灰装在米白色的绢袋里,还系了一根红丝带——“这是咱连云港的讲究,红丝带牵着眼角,不让亲人走丢”。船停稳后,先播放一段温馨的背景音乐,有人会念家属写的悼词,有人会拿出亲人的生活照循环播放。张阿姨把绢袋轻轻放进海里时,海风掀起照片的边角,像老伴以前帮她理头发的样子,“那一刻我没哭,倒觉得他就站在我旁边,闻着熟悉的海味”。仪式结束后,很多家属会用手机拍一张海浪的照片。小李今年30岁,妈妈走的时候说想“回海边”,他把妈妈的生活照做成了小视频,登船后投影在船舱壁上——妈妈抱着小时候的他在海边捡贝壳,妈妈站在渔排上笑,妈妈举着刚钓的鱼比耶。海葬结束时,他拍下了夕阳下的海浪,橘红色的光洒在水面上,像妈妈织的毛衣,“我把这张照片设成了屏保,每天打开手机都能看见她的‘新家’”。海葬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在一起”。连云港的海葬区里,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有人每年清明来海边放一束野菊花,有人会把孩子的成绩单拍成照片发给“海里的爸爸”,有人会带着孙子来认“爷爷的家”。陈师傅说,最近几年年轻人来咨询的越来越多,“以前觉得海葬‘冷’,现在才明白,能和自己的根在一起,才是最暖的归处”。作为依海而生的城市,连云港的海葬区里,藏着的不是离别,是刻在骨血里的“回家”——那些被海风记住的名字,那些被海浪拥抱的思念,都变成了海洋的一部分,陪着渔船出海,陪着落日归港,陪着每一个连云港人,度过岁岁年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