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里,水产区的玻璃缸里泡着肥嘟嘟的海参,摊主笑着招呼:“刚到的辽参,鲜得很!”围在旁边的阿姨们有的挑挑拣拣,有的念叨着“我家老头术后要补补”,有的犹豫“我胃不好,能吃吗?”关于海参的“适合与不适合”,其实藏着不少生活里的小讲究——它不是人人都能啃的“硬补药”,也不是谁都碰不得的“发物”,得先摸清楚自己的体质和需求。
先说说“谁该吃”。最需要海参的,是术后或病后康复期的人。手术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而海参的蛋白质分子小,比鸡蛋、牛奶更容易被虚弱的肠胃吸收。比如刚做完肠胃手术的亲友,医生可能会建议喝几天清粥后,慢慢在粥里加一点海参丁——软嫩的口感不会刺激伤口,蛋白质还能帮着修复组织。我有个长辈刚做完肺部手术,出院后每天吃一只蒸海参,说“咬着不费劲,比喝蛋白粉香多了”。

免疫力总是“掉队”的人,也能靠海参补点“底气”。比如办公室里总感冒的同事,或者妈妈们常说的“孩子一到换季就发烧”,其实都是免疫力偏弱的表现。海参中的黏多糖能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海参皂苷也有一定抗氧化作用。我朋友以前每个月都要感冒一次,坚持每天吃半只海参三个月,说“最近居然没去医院拿药”——这也和她调整作息有关,但海参确实帮她“攒”了点抵抗力。
中老年人想“养血管”的,海参是个“轻量级选手”。现在很多长辈怕吃油腻,海参刚好符合“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要求,其中的海参皂苷还能辅助调节血管状态。我爸有高血压,医生让他少吃肥肉,他就把每天的酱肉换成了一只海参,说“吃着软乎,也不觉得腻”——现在他的血脂检查报告里,胆固醇指标居然降了一点。
备孕或孕期的女性,适量吃海参能补点“实在货”。怀孕后,胎儿发育需要大量蛋白质、铁、锌,海参里的微量元素刚好能补上。我闺蜜孕期时,她婆婆每周给她做两次海参小米粥,说“我当年怀她老公没这条件,现在得让媳妇补补”——不过她没多吃,每周2-3次,每次一只,怕补过了反而加重肠胃负担。

再说说“谁别碰”。最明确的是对蛋白质过敏的人,碰都不要碰。我同学吃鸡蛋会起荨麻疹,上次试了一口海参汤,当场嘴唇肿了,赶紧去医院。海参的蛋白质含量太高,过敏体质的人很容易触发免疫反应,轻则皮肤痒,重则呼吸困难,一定要警惕。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得把海参“拉黑”。海参属于高嘌呤食物,急性发作期吃了会让尿酸突然升高,关节疼得更厉害。我 uncle 有痛风,以前不知道,吃了一只海参后脚肿得穿不上鞋,疼了三天才缓过来——医生说,缓解期可以少量吃,但疼的时候绝对不能碰。
脾胃虚寒严重的人,吃海参得“三思”。比如经常拉肚子、胃凉得不敢吃冰饮的人,海参性偏凉,吃了可能会加重肠胃寒症。我妈就是这样,以前试着吃了一次海参蒸蛋,结果拉了两天肚子,后来再也不吃了,说“这东西太凉,我消受不起”。

3岁以下的小孩,最好别吃。小朋友肠胃没发育好,高蛋白难消化,还可能过敏。邻居家2岁宝宝,奶奶喂了一口海参,晚上又吐又拉,医生说是“蛋白质消化不良”。3岁以上可以少量试,但要先吃一点观察反应,没问题再慢慢加。
其实吃海参的关键是“适量”和“对症”。不管多适合,每天一只中等大小的就够,吃多了反而加重肠胃负担。还有,别蘸醋——很多人觉得海参腥,喜欢蘸醋,但醋会破坏胶原蛋白;也别和柿子、茶叶一起吃,鞣酸会和蛋白质结合成难消化的物质,白费营养。
说到底,海参不是“万能补药”,只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适合的人吃了能补点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