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海岸线还裹着薄雾,我蹲在礁石上看一群人捧着白瓷罐,把细碎的粉末混着玫瑰花瓣撒进海里。风卷着花瓣飘了很远,最后没入蓝黑色的浪里——这是一场海葬。旁边有个阿姨拽了拽我的袖子:“姑娘,你说这不会把海水弄脏吗?
这大概是很多人对海葬的第一重疑虑:把骨灰或遗体放进海里,会不会破坏海洋环境?要解开这个疑问,得先看清“海葬”的现代内核——如今国内90%以上的海葬都是“火化后骨灰海葬”,即先将遗体火化,再把骨灰撒入海洋。而火化后的骨灰,本质是无机物的集合:主要成分是钙、磷的化合物,还有少量钾、钠等元素,这些本就是海洋生态系统里的“原生物质”。比如钙是珊瑚礁的构建原料,磷是浮游生物的养分来源,当骨灰融入海水,更像给海洋“添了一把天然肥料”,会被生物分解吸收,不会留下难以降解的污染物。
有人或许会问:“那没火化的遗体海葬呢?”其实现在全球多数地区都禁止直接遗体海葬,因为未经处理的遗体可能携带病原体,或分解时产生甲烷等气体,但国内海葬几乎都是火化后的,这个风险早已被规避。再看“量”的对比——一个成年人的骨灰约2-3公斤,就算全国一年有10万人选择海葬,总重量不过200-300吨,而太平洋的体积是7.2亿立方公里,这点骨灰撒进去,就像往西湖里滴了一滴水,稀释后根本可忽略不计。
更关键的是,正规海葬有严格的流程管控。民政部门组织的海葬,会选“三类海域”:远离渔港、旅游区,水深超20米,水流速度每秒0.5米以上的区域。这样的海域有两个核心作用:一是水流快,能快速分散骨灰,避免局部堆积;二是水深足够,不会让骨灰飘回岸边。我查过某沿海城市的监测数据:过去5年,当地固定海葬点的水质监测显示,pH值、溶解氧、重金属含量与周边海域毫无差异——海葬并未改变海水质量。
也有“不正规”的情况需要警惕:比如用塑料骨灰盒装骨灰(塑料不可降解,会形成微塑料污染),或偷偷在浅海撒骨灰(浅海水流慢,可能堆积影响景观)。但这些是“操作违规”的问题,而非海葬本身的错。就像开车闯红灯是人的问题,不是汽车的问题——合法合规的海葬,本就不会造成污染。
还有人担心骨灰里的重金属,比如铅、汞会不会累积?其实正常火化的骨灰中,重金属含量极低,远低于海洋的自然背景值。海洋本身就有重金属的自然循环,少量骨灰中的重金属会被海洋生态系统自然消解,不会形成污染。
再往深层想,海葬的环保意义恰恰在于“回归自然”。土葬要占用至少1平方米土地,还会用涂甲醛的棺材——甲醛是一级致癌物,会慢慢渗透进土壤和地下水;火葬虽不用土地,却要消耗燃料、释放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海葬既不占土地,也不额外消耗资源,还能让生命以“养分”的形式回到海洋,这或许是最贴合“自然循环”的丧葬方式。
傍晚的时候,我又走到海边。夕阳把海水染成橘红色,几个孩子在沙滩上捡贝壳,海浪卷上来,冲碎了一片残留的花瓣。风里没有奇怪的味道,只有海水的咸腥和阳光的暖。阿姨的问题我有了答案:正规的海葬,不会污染环境。它更像一场温柔的“回归”——就像雨落进海,叶飘进海,生命变成海洋的一部分,自然得不能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