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整理旧物时,翻到朋友小夏2020年给父亲办海葬的纪念证书——米白封皮上印着“归于江海”,背面是5月12日的日期。她当时跟我念叨,选海葬不是图省钱,是父亲生前总说“老了想回长江里,跟年轻时候钓鱼的老伙计们作伴”,可真到落实,她还是仔仔细细对比了上海、苏州几个城市的价格,才定下上海的有偿套餐。
2020年的海葬价格,其实藏着不少“城市差异”。以上海为例,公益海葬是完全免费的——只要符合条件,殡仪馆会负责骨灰从寄存处到港口的运输,海上撒放时还会配鲜花,最后送一本纪念证书。但如果想要更有温度的服务,比如家属能跟着船去现场(公益海葬通常只允许1-2名家属),或者在船上办个小型告别仪式,再或者用个可降解的定制骨灰盒(比如陶土做的,刻上父亲的名字),费用就会从3000块往上走,最多到8000块。北京的情况类似,公益海葬免费,但有偿套餐会贵些,比如包含遗体从医院到殡仪馆的运输、小告别厅的使用,再加上海葬船票和家属餐饮,总价大概5000-10000块。广州的有偿海葬则多在4000-7000块之间,差别主要是有没有纪念视频——有的机构会派摄影师跟拍撒骨灰的过程,做成短片给家属留作纪念。
为什么同样是海葬,价格能差出几千块?关键看“服务包”里装了什么。最基础的套餐,可能只包含“骨灰撒放”这一步;中等套餐会加“仪式感”——比如在船上摆个小桌,放亲人的照片、生前爱喝的茶,家属能说几句话;贵一点的则会把“细节”拉满:比如从家里到港口的专车接送(不用家属自己打车),进口的可降解骨灰盒(比如玉米淀粉材质,三个月就能完全融入海水),甚至还有“海葬纪念章”——用海底的贝壳做的,刻上日期和名字。小夏选的就是中等套餐,花了6800块,包含殡仪馆到吴淞口的大巴、船上的简单告别,还有个刻着父亲名字的陶制骨灰盒,她觉得“比买墓地省了十几万,但该有的心意都没少”。
2020年的疫情,其实没怎么“搅动”海葬价格。大部分城市的公益海葬依然正常开展,甚至因为疫情期间大家更倾向“简约葬礼”,报名人数比2019年多了两成。有偿服务倒是有点小波动——比如有些机构要加消毒费,或者因为班次减少(疫情期间船只能载一半人),成本分摊到每个家庭身上,价格涨了5%-10%。比如北京某机构的2020年套餐,比2019年贵了300块,就是因为加了全员核酸检测和船舱消毒的费用,但整体幅度不大,大多家庭都能接受。
其实2020年问海葬价格的人,心里都揣着个“不是钱的事”。小夏说,她一开始以为海葬是“便宜的选择”,直到去了现场才明白:船开到长江入海口,海风裹着咸湿的味道吹过来,工作人员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慢慢撒进水里,阳光照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她突然懂了父亲的执念——不是想“省钱”,是想“自由”。还有位杭州的陈先生,2020年给母亲办了公益海葬,他说“母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别买墓地,我怕闷’”,所以哪怕公益海葬只有一本纪念证书,他也觉得“这才是母亲想要的”。
那天跟小夏喝奶茶,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2020年5月的江面,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父亲的骨灰随着花瓣落进水里,水面泛起小小的涟漪。她笑着说:“2020年的海葬价格,其实是‘心意’的标价——你愿意花多少,给亲人最后一次‘贴心得刚好’的告别。”想想也是,海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