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张阿姨就攥着女儿的骨灰盒寄存证明站在东郊殡仪馆门口。风卷着刚落的银杏叶扑在裤脚,她抬头看了眼紧闭的深灰色铁门,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昨天晚上接到殡仪馆的电话,说可以取回女儿的骨灰了,她激动得一夜没睡,凌晨4点就从家里出发,没想到还是来早了。“东郊殡仪馆今天几点开门啊?”她摸出手机翻搜索记录,屏幕的光映得眼睛发酸。这样的疑问,每个清晨都在这扇门前响起,像一根细细的弦,连着每个家属的心事。
东郊殡仪馆的大门,通常在清晨6点准时推开。负责开门的王师傅干了八年,他的手机闹钟永远定在5点50分——提前十分钟到岗,把大厅的中央空调打开,把咨询台的纸杯摆整齐,再检查一遍休息区的沙发有没有摆好。“冬天的时候,我会多烧一壶热水”,王师傅搓了搓手,“有的家属穿得薄,早来冻得发抖,递上一杯温水,他们能稍微缓口气”。到了晚上8点,铁门会准时关闭,但这不是“截止时间”——如果有家属还在办理手续,值班经理会坐在前台等,直到最后一个人走出大厅。“去年冬天,有个大叔办手续时哭晕了,我们陪他到9点半,送他上出租车时,他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等我’,其实该说谢谢的是我们”,王经理说,“能让家属把事情办妥,比什么都强”。
要是真的来早了怎么办?别慌,殡仪馆东侧的“便民值班亭”24小时亮着灯。值班的小李是个95后,他的值班桌上永远放着暖手宝、姜茶和充电宝——“上个月有个小伙子,凌晨3点就来了,说想陪奶奶最后一晚”,小李说,“我把值班亭的电热毯打开,给了他一杯姜茶,他抱着奶奶的照片坐了两个小时,没说一句话,但走的时候跟我说‘哥,谢谢你’,我鼻子都酸了”。如果是来晚了呢?比如赶上飞机延误、堵车,超过8点才到,可以打殡仪馆的24小时咨询电话,值班人员会带着钥匙过来开门。“最晚的一次,我们等一个从深圳赶回来的姑娘到11点”,小李说,“她抱着爸爸的骨灰盒,哭着说‘我以为赶不上了’,我们说‘不急,慢慢来’,其实只要家属需要,我们随时都在”。
除了开门时间,家属最关心的还有“周边能不能停车”——殡仪馆门口的露天停车场有50个车位,早6点到晚上8点免费开放,入口就在铁门右侧10米处,有明显的“殡仪馆停车场”标识;大厅里的“便民服务台”能帮着复印证件、叫出租车,甚至可以借雨伞——“上周下暴雨,有个阿姨没带伞,我们把备用伞借给她,她后来专程送回来,还带了一盒手工饼干”,服务台的小陈说。二楼的家属休息室有沙发、充电插座和空调,只要跟前台说一声就能用,“有的家属要等很久,我们把休息室收拾得干净点,让他们能稍微歇口气”。
最后提醒几个小细节:办理骨灰寄存、领取或者葬礼手续时,一定要带齐证件——死亡证明、家属身份证、骨灰盒证明(如果是领取的话),避免来回跑;周末和节假日虽然不休息,但建议提前一天打咨询电话确认,有时候会有集体葬礼,可能需要排队;大厅入口处有个“今日提示牌”,每天早上会更新当天的开门时间、天气情况和注意事项,找不到的话,问穿深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就行,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耐心解答。
傍晚时分,夕阳把殡仪馆的铁门染成暖橙色。王师傅锁门时,会抬头看一眼二楼的窗户——那里还亮着灯,小陈正在帮一位阿姨复印证件。这扇门的开与关,从来不是冰冷的时间刻度,而是一份“等一等”的善意:等早来的家属暖一暖手,等晚来的家属赶一赶路,等所有未说出口的思念,都能在这扇门里,找到一个温柔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