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北戴河像被揉碎的星子落进了海里,沙滩上的遮阳伞撑着粉的、蓝的、黄的花,踩在细沙上的脚刚抬起来,海水就急着漫过脚踝,凉丝丝的咸味儿裹着风往衣领里钻。不少游客一边追着浪跑一边念叨:“眼前这片翻着碎银的海,到底叫啥名儿啊?”其实答案就飘在风里——这是渤海,是和北戴河缠了千百年的“老伙计”。

渤海是咱们国家裹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内海,像被两大半岛轻轻搂在怀里的蓝镜子。北戴河就倚着这面“镜子”的西岸,燕山山脉的尾巴尖儿慢悠悠扎进海里,把原本平直的海岸线揉成了弯弯曲曲的小酒窝。村里的老人总说,早年间这儿就是个靠海吃海的小渔村,渔船往渤海里一扎,网起来的鱼能装满整艘船;遇到大风天,山挡着风,海收着浪,小渔村就成了最安全的避风港。后来有人发现这儿的沙细得像面粉,海水温得像刚晒过的棉被,慢慢就有了来避暑的人——北戴河的根,从一开始就扎在渤海的浪里。

渤海的性子慢,浪儿也软,不像外海的浪那样劈头盖脸砸过来。就因为这股“慢脾气”,北戴河的沙滩才养得细溜溜的,踩上去连脚印都陷得不深;夏天的海水更贴心,刚没过小腿的位置,凉丝丝的不扎脚,比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还解腻。一百年前那些背着皮箱来建别墅的外国人,就是冲着渤海的风来的——风里带着海的咸味儿,吹过莲蓬山的树影,吹进老别墅的百叶窗,把夏天的暑气都吹得干干净净。老人们说,当年的大先生们坐在别墅的露台上,端着茶看渤海的浪,连扇子都不用摇——渤海的风,早把“避暑天堂”的名号吹遍了大江南北。

北戴河海滨风景区是什么海-1

现在的北戴河,还是和渤海亲得像一家人。鸽子窝的日出是朋友圈里的“流量明星”,天还黑着,栏杆边就挤满了举着手机的人,等着太阳从渤海的浪尖儿上“蹦”出来——第一缕光刚沾到海面,整片渤海就变成了烧红的碳,浪花儿都裹着金粉往岸边跑;老虎石的傍晚更热闹,夕阳把渤海染成橘红色的绸子,风一吹就皱成好看的纹路,小娃娃举着刚捡的花贝壳,光着脚往浪里冲,笑声比浪花儿还脆;最有意思的是赶海的队伍,拎着小桶、拿着小铲子,在退潮的滩涂上扒拉来扒拉去,一会儿喊“我抓到小螃蟹啦”,一会儿又蹲下来捡花蛤——这些带着海味儿的小玩意儿,都是渤海偷偷塞给北戴河的惊喜。

其实北戴河的美,从来不是单独的沙滩和建筑。清晨鸽子窝的日出,是渤海把太阳捧到岸边;傍晚老虎石的夕阳,是渤海把晚霞揉进浪里;连沙滩上卖的烤鱿鱼,都带着渤海的咸鲜味儿。去年夏天我在北戴河住了一周,每天早上去海边散步,风里飘着渤海的味儿,浪里藏着北戴河的笑——原来所谓“北戴河的海”,从来不是两个分开的名字,而是渤海的浪裹着北戴河的沙,北戴河的风带着渤海的咸,连在一起的“海与城的故事”。

下次来北戴河,不妨蹲在沙滩上听听海浪声。那不是简单的“哗哗”声,是渤海在跟北戴河唠家常:“我给你带了细沙”“我给你送了凉风”“我陪你守着每一个日出”。而北戴河的回答,就藏在每一个游客的笑声里,藏在每一把撑开的遮阳伞下,藏在每一粒沾着海味儿的沙子里——“我也陪着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