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海边的风还带着点凉。住在大连的老周蹲在礁石上,手里攥着父亲的照片——照片里父亲穿着褪色的渔裤,正举着网兜笑。去年这个时候,老周给父亲办了海葬。父亲生前是渔民,一辈子泡在海里,临终前攥着老周的手说:“别把我埋在土里,我要回海里赶鱼。”老周一开始犯嘀咕:“邻居会不会说我不孝?”后来问了社区的民政干部,才知道大连早就有免费的海葬服务,不仅提供船只和仪式指导,还会给家属发放纪念证书。
仪式那天的细节,老周记了一辈子。船开出去二十分钟,到了指定的“生态海域”。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把父亲的骨灰倒进一个竹制的筛子,然后和老周一起,把百合花瓣混了进去——父亲生前在院子里种了一丛百合,每年夏天都开得满院香。老周跟着工作人员的指导,慢慢倾斜筛子,骨灰顺着风飘进海里,变成细沙一样的颗粒,花瓣浮在水面上,像父亲种的百合开在了海里。旁边的工作人员举着相机,拍下了这一幕:晨光洒在老周脸上,他的眼睛红红的,手里还攥着剩下的花瓣,背后是一望无际的蓝。老周把这张高清照片设为手机屏保,“每天看一眼,就像父亲还在海边等我收网。”
很多人对海葬的误解,其实来自“不了解”。比如有人说“海葬就是随便把骨灰倒进去”,可实际的仪式比这庄重多了。正规的海葬机构,都会提前跟家属沟通——要不要放亲人喜欢的歌?要不要加特定的鲜花?仪式当天,会有专人引导:先在船头举行简短的追思会,家属可以说几句话,或者读一封没写完的信;然后把骨灰和花瓣混合,工作人员会提醒“慢慢来,让亲人再看看大家”;最后撒骨灰的时候,所有人都站着,直到骨灰完全融入海里,才会鸣笛示意。这些细节,透过机构拍摄的高清图片,变得触手可及:济南的张阿姨,之前怕海葬“没面子”,看了高清图片里工作人员认真的样子,突然说:“我爸要是看到有人这么尊重他,肯定高兴。”
高清图片在海葬里的作用,更像“情感的桥梁”。它把仪式的温度,传递给那些犹豫的人。就像青岛的李奶奶,一开始坚决不让儿子给老伴海葬,说“连个坟头都没有,我去哪烧纸?”直到看了儿子手机里的高清照片:老伴的骨灰撒下去的时候,儿子放了一首《天涯歌女》(老伴生前最爱的歌),船尾的浪花里,花瓣绕着骨灰转了三圈,李奶奶突然抹着眼泪说:“老东西,你倒会享清福,能听着歌,看着海。”现在李奶奶总跟邻居说:“我以后也要海葬,跟老伴一起在海里逛。”
其实海葬从来不是“放弃”,是“延续”。就像老周说的:“父亲的骨灰撒进海里,可风里有他的味道,浪里有他的影子,下次我去海边捡贝壳,说不定能摸到他留下的温度。”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接受海葬,不是因为“赶时髦”,是因为明白了——最好的怀念,从来不是一块冰冷的墓碑,而是让亲人回到最爱的地方。
风又吹过来,老周把照片轻轻贴在礁石上,对着大海喊:“爸,我给你带了酒,你喝一口,我陪你唠唠家常。”海浪拍过来,打湿了照片的边角,却没打湿老周的笑容——因为他知道,父亲就在海里,就在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