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人走完最后一段路,很多人会想起那句关于大海的描述——"它容纳百川,也容纳所有未说出口的思念"。于是有人想,把骨灰撒向深海,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自然。可这个美丽的想法里,藏着最现实的疑问:骨灰真的能"直接"撒海里吗?
其实我国法律从没有禁止海葬,但"直接撒"绝对不是正确答案。根据《殡葬管理条例》,骨灰处理必须遵守国家规定:海葬要选民政部门指定的海域,还要提前向当地殡葬管理机构备案。比如大连的渤海海域、青岛的黄海海域、上海的东海海域,这些都是经过评估的"安全海域"——既不会影响港口通航,也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去年我在青岛采访过一位殡葬工作人员,他说:"我们遇到过家属偷偷去非指定海域撒骨灰,结果被渔政部门拦下来——不是要罚他们,是那片海域靠近养殖区,大量骨灰堆积会影响鱼虾生存。海葬的初衷是回归自然,不是给自然添负担。"
为什么"直接撒"会成问题?除了法律限制,更关乎环境责任。现在很多家属习惯把骨灰装在木质骨灰盒里,可普通木盒在海里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降解,会变成海洋垃圾;还有人会放随葬品,比如金属纪念章、塑料照片框,这些东西在海里"活"得比思念还久。曾有海洋环保组织做过调查:某非指定海域发现过大量未降解的骨灰盒碎片,上面还刻着家属的名字——原本想让亲人"自由",结果却让亲人成了海洋的"负担"。真正的海葬,是要用可降解容器的——比如玉米淀粉做的布袋,或者纸浆压成的骨灰坛,泡在水里10分钟就能溶解,连痕迹都不会留。就像一位参与过海葬的家属说的:"我把老公的骨灰装在淀粉袋里,看着它慢慢沉下去,混着花瓣一起消失——那不是'没了',是他变成了海水的一部分。"
合法的海葬流程,其实比想象中更有温度。我曾跟着上海的集体海葬队伍出海:早上七点,家属们带着骨灰盒集合,工作人员先核对身份,然后发放可降解容器。船开了一个半小时,到达长江口的指定海域。司仪拿着话筒说:"请大家把骨灰倒进布袋,不用急,慢慢装——这是最后一次'拥抱'他。"然后有人开始哭,有人小声说话,有人摸着布袋上的名字。等所有人准备好,工作人员喊"开始",家属们依次走到船尾,把布袋轻轻放进海里。海风把花瓣吹起来,落在水面上,跟着布袋一起漂——没有喧哗,没有杂乱,只有海浪声和偶尔的抽泣声。一位阿姨把花瓣撒完,对着大海喊:"老头子,你看,这海和你当年带我去的一样蓝——以后我想你了,就来海边坐会儿,你肯定能听见。"
其实海葬的意义,从来不是"把骨灰扔海里",而是"让思念有个温柔的归处"。有位老人告诉我,他选海葬是因为母亲生前是渔民:"我妈说过,海里有她的老伙计,有她钓过的鱼,有她晒过的太阳——埋在土里,她会闷;撒在海里,她会'活'过来。"可这份"活",需要规则来守护:选指定海域,用可降解容器,提前备案——这些不是"麻烦",是对母亲的承诺,也是对大海的尊重。就像司仪常说的:"海葬不是'放弃',是'换个方式陪伴'——而陪伴的前提,是不打扰。"
现在再问"骨灰可以直接撒海里吗",答案已经很清楚:不是不能撒,是不能"直接"撒。法律的边界,是为了让海葬更纯粹;环境的考量,是为了让思念更长久。当我们握着可降解布袋,站在指定海域的船头,把骨灰轻轻放进海里——那不是"结束",是亲人变成了海浪,变成了海风,变成了我们每次去海边时,拂过脸颊的那阵温柔。而这份温柔,需要我们用规则去守护,用责任去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