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梧桐树的香气钻进衣领时,我站在北京市海淀区崛起实验学校小学部的铁门前,看背着小熊书包的小云朵蹦跳着扑进班主任怀里——李老师的围裙上还沾着早上给孩子们煮的冰糖梨水渍,她弯腰接住孩子的同时,把温热的体温卡塞进对方手心。保安张叔叔举着体温枪,枪身贴了孩子画的彩虹贴纸,每测一个孩子就说:“今天的小树苗又长高啦!

这所藏在海淀中关村软件园旁的小学,没有高大的钟楼或烫金的校训墙,却把“全人成长”的心思揉进了每一寸角落。比如眼下正在进行的“校园里的四季”项目:三月樱花落的时候,语文王老师带孩子们蹲在樱花树下,捡最圆的花瓣夹进笔记本,说“等秋天,我们要写一本《樱花的一百种告别方式》”;数学陈老师举着计数器,让孩子数“每根枝桠上有多少片花瓣”,然后算“十棵树一共有多少片花瓣”;科学周老师更直接,把显微镜搬到了户外,让孩子们看花瓣上的纹路像不像“春天的指纹”;连美术老师都没闲着,举着卷成筒的废报纸喊:“来,我们用樱花花瓣做个会开花的笔筒!”上周听课时,二(1)班的小宇举着自己做的“花瓣笔筒”跑过来,筒身贴满他写的小句子:“樱花落在笔筒上,我的铅笔就会写春天的诗。”

校园里的温度,更藏在那些“没写进课表”的细节里。午餐窗口永远有两个选项:爱吃肉的选番茄龙利鱼,爱吃素的选菌菇时蔬,打菜阿姨会记得“小予不吃香菜”“浩浩要多盛一勺米饭”。课间的“快乐十分钟”不是疯跑,而是老师拿着跳绳喊:“谁来和我比‘双摇’?”数学陈老师曾蹲在地上和孩子玩“猜字谜”,用粉笔写“一口咬掉牛尾巴”,小若若举着小手喊:“是‘告’!我昨天刚在种植园告过小黄瓜‘要快快长’!”每个班有块两平米的“种植园”,种黄瓜、番茄、向日葵,校长的“校长田”种草莓,结果时会分给孩子们。上学期末,三(2)班的小安抱着自己种的小黄瓜跑回家,非让妈妈炒成菜:“这是我给妈妈种的‘爱心黄瓜’。”

北京市海淀区崛起实验学校小学部-1

最让家长安心的,是孩子眼里的光。一位三年级妈妈翻着作文本说:“以前小棠写作文只会‘今天很开心’,现在会写‘种植园的小番茄结了绿珠子,我每天摸一摸,它的皮滑得像妈妈的面霜’。”另一位爸爸说:“孩子以前不爱说话,现在每天讲‘向日葵转了头’‘报纸做的大象’,洗澡时都唱‘蚯蚓歌’。”家长会那天,校长没说“成绩”“排名”,只举着孩子们的《种植日记》:“我们要养的不是会考试的孩子,是会蹲下来看蚂蚁、为花写句子、把爱藏在黄瓜里的孩子。”

放学铃响时,小云朵抱着种植园的小番茄扑进妈妈怀里:“妈妈尝,这是我种的‘太阳番茄’!”妈妈咬了一口,嘴角弯成月牙:“甜,像你在学校的日子。”风里又飘来梧桐香,裹着孩子们的笑声钻进窗户——这就是海淀崛起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样子,没有华丽包装,只有把“成长”熬成粥的温度,每一口都藏着春天的味道。

北京市海淀区崛起实验学校小学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