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起身后事,有人突然问:“现在海葬是不是被禁止了?”倒也不奇怪,毕竟网上偶尔会有零散的说法,加上对“生态葬”的了解不够,难免会有疑惑。今天就想聊聊这个话题——海葬,到底现在还能不能做?

先给个明确的答案:没有被禁止。不仅没禁,很多城市还在积极推广。比如上海,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海葬的城市,每年都会组织多批次的骨灰撒海活动,2023年就有近万份骨灰通过这种方式回归海洋;青岛、厦门、大连这些沿海城市,也有固定的海葬服务点,甚至有些内陆城市会和沿海城市合作,满足市民的需求。民政部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海葬、树葬等生态葬式作为重点推广方向,鼓励各地出台补贴政策——比如上海对选择海葬的家庭给予费用减免,有些城市还会提供免费接送服务。这些政策都在说明:海葬是被官方认可和支持的。

那现在的海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其实很规范。家属需要先联系当地的殡葬服务机构,提交死亡证明、骨灰证明等资料,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通常是春秋两季,天气好、海面平静的时候。出发前,机构会详细讲解注意事项:骨灰盒必须用可降解材料,不能有金属、塑料等不可降解成分,避免污染海洋;仪式流程会尊重家属的意愿,有的会安排默哀、献花,有的会让家属亲自撒骨灰,整个过程庄重又安静,没有想象中那么“冷清”。比如上海的“东海海域骨灰撒海点”,就是民政部门划定的专属区域,每年有数千个家庭在这里完成仪式,工作人员会提前确认天气和海域情况,确保安全。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海葬?说到底是观念变了。以前觉得“入土为安”是必须,现在很多人觉得“回归自然”才是更长久的陪伴。有位阿姨告诉我,她父亲是老渔民,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临终前说:“不想占村里的地,就把我撒去海里吧,这样还能看着渔船回来。”还有位年轻人说,母亲生前喜欢看海,去世后他选了海葬,“每年清明去海边坐会儿,吹吹海风,就像她还在身边一样”。甚至有老人自己主动要求海葬,觉得“这样不给孩子留负担,还能为环保做点贡献”。这种从“占有”到“分享”的转变,其实是对生命更通透的理解——思念从来不是靠一块墓碑维系,而是藏在海风里、浪花里,藏在每一次想起时的温暖里。

海葬禁止了吗现在还有吗-1

也有人会担心:“私自撒骨灰会不会违法?”这里要划个重点:海葬不违法,但必须通过正规渠道。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和海域管理规定,私自到非指定海域撒骨灰可能违反规定,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遇到大风浪,或者进入航道影响船只通行。所以一定要找民政部门认可的殡葬服务机构,他们会办理相关手续,确保流程合法合规。比如青岛的殡葬服务中心,会提前和海事部门报备,确定撒海的时间和路线,全程有工作人员陪同,让家属安心。

海葬从来不是“禁止”的问题,而是“如何更有温度地执行”的问题。从传统的土葬到现代的生态葬,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就像一位经历过海葬的家属说的:“当骨灰融入海水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没有走,只是变成了海浪,变成了海风,变成了我每次去海边都能感受到的温柔。”

现在再问“海葬禁止了吗”,答案已经很清楚:没有。它就在那里,以一种更环保、更诗意的方式,等着那些愿意理解它的人——不是消失,而是回归;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