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简述殡葬方式多元化背景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殡葬方式的选择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多元和包容的态势。
以往,土葬、火葬是较为常见且被大众熟知的殡葬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态殡葬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海葬和树葬就是生态殡葬的典型代表。
海葬,作为水葬的一种,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后来也被军队所用。如今,它以一种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丧葬形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种方式冲破了传统 “入土为安” 的观念,体现着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归自然的情怀,而且具有环保、仪式感强、价格相对便宜等优势。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海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选择,也有了专门承接海葬服务的正规机构,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海葬服务,还会举办海葬公祭等活动,给逝者家属提供精神寄托。
树葬同样历史悠久,它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曾颇为常见,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从传统意义上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任其风化,到现代以认养绿地、在树下撒亲人骨灰,并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的新形式,树葬历经变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既抚慰着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资源的使用,对环境十分友好。
正是因为海葬和树葬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环保价值以及象征意义,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纳入考虑范围,成为寄托哀思、送别亲人的别样选择。而也正因此,不少人会好奇,从一些比较特别的角度来看,比如对逝者灵魂的影响方面,海葬和树葬哪种方式会让灵魂更 “痛苦” 呢?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却又饱含情感的话题。

二、海葬的方方面面

(一)海葬的含义与形式

海葬,作为水葬的一种,有着久远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后来也被军队所用。如今,它主要是指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丧葬形式,不过从广义上来说,也包含直接将去世后的尸体放在海里让其自由下沉这种情况,只是在中国绝大多数是前者,也就是骨灰海葬的形式。
对于骨灰海葬,其操作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飞机直接飞撒骨灰,让逝者的骨灰在高空中随风飘散,融入广袤的大海;也可以借助船只,家属将骨灰撒入海中,或者把骨灰装入特制的容器,比如有的地方会使用简单烧制的陶土罐子,这种罐子入水后通常在 24 小时内就能溶化,把骨灰装入其中再沉降到海里,本质上都是让骨灰最终与大海融为一体。而尸体海葬,在有的国家允许未经火葬直接将逝者遗体投入海里,家属随后可对其进行哀悼和缅怀,不过这种方式在我国相对比较少见,我国更多采用的是先火化再处理骨灰的海葬形式。

(二)海葬的流程解析

在我国,海葬有着严谨规范的流程。
首先是申请环节,一般需要由逝者家属向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提出海葬申请,像在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免费海葬服务通常针对本地户籍居民,家属申请时要提供逝者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户口簿、死亡证明、医学证明等相关证件和文件,同时,还可能需要填写一些手续,比如《海葬预约单》、《海葬承诺书》等。
接着是审核环节,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会对申请海葬的逝者进行审核,确认是否符合海葬的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条件包括逝者本人生前有海葬意愿或者家属同意其海葬;逝者没有传染病、放射性物质等可能污染海洋环境的情况;逝者没有其他法律规定不得进行海葬的情况。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进入下一步流程。
然后是安排环节,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会根据审核结果,安排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海葬,并通知申请人。例如,有的地区会固定海葬的地点,像上海的海葬地点位于长兴岛到横沙岛之间的海域,具体位置是东经 121°45′30″—121°50′00″;而威海市 2024 年公益性海葬活动在刘公岛新旅游码头(地址:环翠区海滨北路 101-2 号)举行。申请人要按照安排,将逝者的骨灰装入专用容器,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参加海葬仪式。海葬仪式一般由专业人员主持,家属或者委托人可以在仪式上致辞、祭奠、献花等,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最后是登记环节,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会在海葬结束后,将海葬的相关信息登记在专用的台账上,并向申请人发放海葬证明,申请人需要妥善保管海葬证明,以备日后查询或者证明等用途。
不同地区在这些具体环节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有的地方免费海葬只面向本地户籍居民,外地户籍居民若想参加可能需要承担一定费用,像威海市 2024 年公益性海葬活动对具有威海户籍的逝者免费,对外地户籍的逝者按每具骨灰 500 元的标准收取成本费;还有的地区在补贴金额、可参与海葬的家属人数限制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三)海葬带来的情感影响

  1. 家属角度

当家属选择海葬时,往往会经历复杂的情感过程。一方面,传统观念里,丧葬仪式往往有着固定的流程,像土葬会有入殓、出殡、下葬等环节,火葬后也会将骨灰安葬在墓园等地,而海葬缺少了传统告别仪式那种 “入土为安” 的感觉,家属可能会因此感到悲伤失落,觉得好像少了一种实实在在可以寄托哀思、缅怀逝者的依托。比如有的家属会觉得以后连个可以实地祭拜、倾诉思念的具体地方都没有了,心里空落落的。
但另一方面,不少家属又会因为海葬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而感到释然和平静。他们觉得逝者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与大海融为一体,仿佛获得了更广阔、更自由的 “归宿”。像有的逝者生前就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怀,希望自己去世后能魂归大海,家属尊重其意愿选择海葬,虽然不舍,但也会因完成逝者心愿而稍感安慰;还有的家属考虑到海葬比较环保,不与子孙争土地等因素,也会慢慢接受并认可这种方式。只是在后续的日子里,每当思念逝者,却无法像去墓园扫墓那样实地祭拜时,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遗憾的情绪。
  1. 社会层面

在社会上,不同观念对海葬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家属选择海葬可能会面临来自周围人的质疑和非议,大家习惯了传统的殡葬方式,认为海葬有些 “离经叛道”,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而且,从法律规定方面来看,海葬必须由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组织实施,个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擅自进行,否则会面临相应处罚,这也使得海葬的规范性要求较高。
在经济成本方面,海葬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收费标准。有公益性海葬,通常由政府或相关组织主办,主要目的在于推广环保葬礼,会免收或者只收取少量的费用,有的地区还会给符合条件的家属发放补贴;而商业性海葬则由专业殡葬公司提供服务,价格会根据提供的服务和项目有所不同,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也使得家属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经济情况来做选择。整体而言,社会观念、法律规定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海葬的选择。

三、树葬的详细解读

(一)树葬的含义与形式

树葬又称为风葬、挂葬、木葬、悬空葬、空葬等,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保留骨灰的节地树葬和不留骨灰的生态树葬。
传统意义上的树葬,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堆积一些树杈之后加上横木,然后把死者置于其上任其风化,也有的会把死者悬于树上或陈放于专门制作的木架上。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比如赫哲族、藏族、柯尔克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曾流行这种葬法。像鄂伦春族的做法是,人死后先在家中放一两天,然后把尸体运到山上,选择三棵树或四棵树成正角的地方,在树杈间搭以横木架,在横木上铺些树枝,然后把尸体放在木架上,并在死者身旁放上一些陪葬品,此后便不再过问。
而现代树葬则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在于地面没有任何殡葬设施,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例如在沈阳纪念林,家属可以将逝者的骨灰放置在特制的骨灰降解罐中,然后埋在一棵指定的树下,这种方式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具体的树葬形式上会根据自身传统和环境等因素有所差异,但总体都是围绕着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逝者的纪念这两个核心内涵展开。

(二)树葬的流程介绍

树葬的流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树木选择:通常会挑选适合树葬的树木,像是一些生命力旺盛、生长态势良好的大树,或者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特定树种等。这些树木往往会在后续生长过程中接受适当的养护处理,以更好地承载树葬的意义,适应树葬的要求。例如有的墓园会选择松柏等常青树,寓意着逝者精神永在、生命长存。

  • 墓穴准备:要为遗体或骨灰的安放准备一个专门的墓穴,其位置大多位于所选定树木的根部或附近区域。墓穴的挖掘深度、大小等会根据具体情况和当地规定有所不同,有的会根据骨灰坛的尺寸来确定墓穴大小,确保骨灰能够妥善安置其中。

    单户包船海撒费用
  • 遗体或骨灰处理:不同地区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有的地方允许将遗体直接埋葬在树下,进行自然腐化,回归大地;更多的则是将骨灰安放在特制的可降解容器中,然后埋藏在树木旁,等待其慢慢与土壤融合。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曾采用将逝者用树皮、草席等包裹后放置在树上或树架上的方式,让其自然风化,不过现代社会中这类方式已相对少见,更多是采用符合卫生和环保要求的骨灰安葬形式。

  • 纪念标识设置:为了方便家属和朋友缅怀逝者,树葬通常会在树木旁设置纪念标识,常见的有铭牌、碑文或者小型纪念碑等。铭牌上会刻有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等基本信息,以及亲人对逝者的寄语、思念话语等,让前来悼念的人能有一个特定的情感寄托之处。

各地在执行这些流程时,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城市推行树葬方式,一般只栽树不立碑,殡葬由过去的经营型向公益型改变,树葬所需土地由国家无偿提供,并且会统一规划成各类园林形式,如松柏园、香樟园等,统一进行管理;而在农村推行树葬方式,在骨灰埋入地栽树的同时,有的准许立高度不超过 30㎝的小型石碑,但一定要满足防火安全等要求。

(三)树葬带来的情感影响

  1. 家属角度

对于家属来说,树葬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家属可以亲手种下一棵树,让这棵树成为逝者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象征,在日后的时光里,家属为树木浇水、修剪,仿佛逝者依然在身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着家庭生活,这种与逝者建立起的情感联结是非常深厚且有意义的。而且,当家属来到绿树环绕的环境中悼念逝者时,相较于传统墓园那种庄严肃穆甚至有些压抑的氛围,会更多感受到一种宁静、平和以及生命循环不息的感觉。比如在上海,许多选择树葬的家庭会在树下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此后每年回到这里,进行着一场无声却饱含深情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家属内心的思念之情能得到很好的寄托,也更能坦然接受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体会到生命以别样的形式在延续。
  1.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树葬所体现出的环保理念契合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人们对土地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加深以及环保意识的日益普及,树葬以其占地面积小、能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相较于传统的土葬大量占用土地,以及可能对土壤、周边环境等造成一定破坏的情况,树葬不仅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消耗,而且树木在成长过程中还能起到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等积极作用。同时,树葬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它承载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传统观念,将古老的丧葬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这种文化内涵也推动着人们去选择树葬这种绿色殡葬方式,使其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接纳、引领环保丧葬潮流的新趋势。

四、对比海葬和树葬在灵魂层面的影响

(一)从情感寄托角度对比

从情感寄托方面来看,海葬和树葬给灵魂带来的慰藉感受有着明显的不同。
海葬有着一种广阔自由的象征意义。当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那片广袤无垠的蓝色海域仿佛成了逝者灵魂的新归处。大海的浩瀚无边,让人联想到生命没有边界的延续,逝者的灵魂好似能随着海浪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由地飘荡、遨游,挣脱了尘世的束缚。对于那些生前热爱大海,钟情于大海的波澜壮阔,或是有着航海经历、与海洋有着深厚缘分的逝者来说,海葬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回归方式,他们的灵魂仿佛能在大海的怀抱中永远安息。家属们在送别时,望着骨灰融入大海,虽有着不舍,但也会因想到逝者能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获得自由,而感到一丝慰藉,仿佛逝者的灵魂自此开启了一段新的、无拘无束的 “旅程”。
而树葬则蕴含着亲近自然、生命延续的寓意。家属亲手将逝者的骨灰埋于树下,或者撒在树根周围,日后再看着树木茁壮成长,会觉得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每一片新叶的长出,每一圈年轮的增加,都好像是逝者灵魂依然存在、依然参与着世间万物变化的证明。那棵树就像是逝者灵魂的寄托之所,家属来此悼念时,能在绿树成荫、静谧祥和的氛围中,与逝者的灵魂进行一场无声却又饱含深情的对话,感受着逝者灵魂与自然的紧密融合,体会到一种宁静而平和的情感慰藉,仿佛逝者从未真正离去,而是化作了这棵树的一部分,继续守护着家人,见证着世间的美好。
很难简单地评判哪种方式更能让家属从情感上觉得逝者灵魂得到安息,这取决于逝者生前的喜好以及家属自身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认知。

(二)从文化内涵角度对比

海葬背后承载着回归自然、生命轮回的文化意义。在许多文化观念里,水是生命之源,大海更是汇聚了世间无数的水源,象征着万物起始的地方。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意味着逝者从自然中来,又回归到自然最原始、最宏大的怀抱之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死的豁达态度,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让生命在大海这个宏大的舞台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相信逝者的灵魂会随着大海的生生不息而永恒存在,融入到自然的循环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获得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树葬所承载的则是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树木本身就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扎根土地,吸收阳光雨露,与周边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选择树葬,是把逝者的骨灰安置在树下,让其化作养分滋养树木生长,这体现出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传递与延续,是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表现。逝者的灵魂仿佛也借助树木这一载体,继续参与着自然的运转,守护着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递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寓意,暗示着逝者的灵魂在这样和谐共生的环境里,能够得到长久的庇佑,实现灵魂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相互守护。
这两种葬式的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人们对于逝者灵魂层面的认知,海葬侧重于宏大的回归与轮回,树葬更强调与自然的亲密共生,各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对灵魂产生影响。

(三)从社会接受度影响灵魂感受角度对比

在不同的社会观念环境下,选择海葬或树葬时,外界因素给逝者家属内心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进而也影响着家属看待逝者灵魂所处状态的想法。
在一些沿海地区或者思想较为开放、环保意识较强的地方,海葬相对更容易被接受。人们看到大海,会联想到其包容万象的特性,觉得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是让逝者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宽广且纯净的归宿。家属在这样的社会认可氛围中,内心会相对坦然,更愿意相信逝者的灵魂能在大海里自由自在,与大海的波涛一起律动,与海洋生物为伴,获得一种豁达、超脱的安息状态。而且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海葬的推广,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举办海葬公祭等活动,也让选择海葬的家属感受到社会层面对于这种回归自然方式的尊重与支持,从而在情感上觉得逝者的灵魂是被认可、被祝福的,能够在大海中平静地 “生活”。
然而,在部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区,树葬可能会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一些。因为树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 “入土为安” 的影子,只是形式更为生态化。家属选择树葬时,周围人往往能从树木象征生命、生生不息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做法,认为逝者的灵魂会附着在树上,如同树一样常青,长久地守护着家人和这片土地。而对于海葬,可能会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觉得将骨灰撒入大海后,逝者的灵魂仿佛没有了一个固定的、可供缅怀的地方,家属在这种外界不太认可的压力下,可能偶尔也会对逝者灵魂是否真的能安息产生一丝担忧。
但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无论是海葬还是树葬,都在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家属们也更多地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逝者灵魂在各自选择的葬式下所处的状态,相信他们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在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宁静角落。

五、结论

(一)总结各自特点

海葬,是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丧葬形式,有着久远的历史,起源于北欧海盗,后被军队所用。其流程包括申请、审核、安排、登记等环节,需严格按规定操作。从情感影响来看,家属一方面会因缺少传统告别仪式的 “入土为安” 感而悲伤失落,另一方面也会因回归自然的方式感到释然平静。在社会层面,不同地区对其接受程度有差异,且存在公益性和商业性海葬不同的收费形式。
树葬又称为风葬、挂葬等,是古老的丧葬习俗,分为保留骨灰的节地树葬和不留骨灰的生态树葬。流程涵盖树木选择、墓穴准备、遗体或骨灰处理以及纪念标识设置等步骤,各地执行要求不尽相同。对家属而言,树葬能让他们在为树木浇水、修剪等互动中寄托对逝者的思念,感受生命的延续;在社会层面,契合环保理念与文化传承需求,逐渐被更多人认可。
总之,海葬和树葬都是生态殡葬的有益形式,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回归自然、尊重生命以及环保节地等特点,为人们在送别亲人时提供了别样且有意义的选择。

(二)尊重多元选择

其实,探讨海葬和树葬哪种方式会让灵魂更 “痛苦” 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灵魂层面的感受本就是非常主观且因人而异的。这两种殡葬方式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情感寄托以及在不同社会观念下的接受情况。
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海葬那象征着自由、回归宏大自然以及生命轮回的寓意,能让逝者的灵魂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中获得永恒的宁静与超脱,家属也能从中感受到豁达与释然;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树葬蕴含的亲近自然、生命延续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寓意,使得逝者的灵魂好似借助树木长久地守护着家人、参与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家属也能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体会到那种平和而深厚的情感慰藉。
所以,关键在于逝者家属根据逝者生前的意愿、自身的情感倾向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量,做出最为合适、最能寄托哀思且让自己内心坦然的殡葬方式选择,无论是海葬还是树葬,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逝者以一种体面且顺应心意的方式回归自然,让生者能更好地缅怀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