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海风裹着湿润的水汽,站在塘沽新港的码头边,不少人捧着用素纸裹着的鲜花,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渤海湾——这里是北京市民最常选择的海葬撒放点。每年清明前后,总有家庭沿着海岸线而来,把花瓣轻轻撒向海面,让海风捎去对亲人的想念。对选择海葬的北京家庭来说,“扫墓”从来不是固定在某块墓碑前的仪式,而是沿着“海与陆”的坐标,找到属于自己的思念方式。
北京的海葬撒海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部的塘沽新港附近海域——这是北京市民政局指定的官方撒海点。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是因为海域开阔、水流稳定,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二是距离北京车程约2小时,方便家属往返。想要前往撒海的家庭,需要提前联系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或各区指定的殡仪机构,报名参加集体撒海活动(通常每年春秋两季组织),或是申请个性化撒海服务。站在撒海船上,看着骨灰随 biodegradable(可降解)的容器融入海水,很多人会轻声说一句“慢走”——不是告别,是告诉亲人:“我们知道你在这里。”
除了辽阔的海面,北京也为选择海葬的家庭保留了陆地的“思念锚点”——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的长青园骨灰林基地,藏着一片专门的海葬纪念碑群。沿着长青园的“海之忆”步道往里走,就能看到一排米白色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个个名字,有的旁边还摆着小摆件:比如孩子送的玩具车,老伴儿留的老花镜,或是一束晒干的野菊花。这些石碑不是“墓碑”,而是“思念的刻度”——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故事。每年清明,长青园会组织“海葬家庭集体祭扫”活动,工作人员会为纪念碑献上鲜花,家属们围坐在一起,聊聊亲人过去的趣事,风穿过松林,把笑声吹向更远的地方。
想要去海葬地点祭扫,其实不需要太复杂的准备,但有些细节能让思念更“踏实”。如果要去撒海区域,最好提前联系服务机构确认当天的天气和船期,避免白跑一趟;可以带一些亲人爱吃的小点心(比如枣糕、桃酥),或是一束耐风吹的花(比如康乃馨、百合),轻轻放在码头的护栏边——海风会把香气捎给海里的亲人。如果去长青园的纪念碑,不妨提前在石碑上刻上亲人的名字(可以联系长青园管理处办理),再带一块干净的布,把石碑上的灰尘擦一擦——就像从前帮他们擦桌子一样。有人说“海葬是看不见的思念”,可当你站在码头听海浪,或是摸着石碑上的名字,就会明白:看不见的,从来不是“亲人”,而是“形式”;真正的思念,从来都在心里,也在每一个能触碰到的细节里。

其实对很多选择海葬的家庭来说,“扫墓”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和亲人说说话”的机会。就像一位阿姨说的:“我家老头儿生前爱钓鱼,总说‘等退休了要去海边住’。现在他真的‘住’在海边了,我每回来看他,都带一盒他爱吃的卤煮,坐在码头边跟他聊:‘今天我买了新鲜的带鱼,跟你当年钓的一样大’‘孙子考上初中了,跟你小时候一样调皮’……海浪拍着岸,就像他在回应我。”海葬不是“消失”,而是把亲人的“家”搬到了更辽阔的地方——他们在海浪里,在云里,在每一阵吹过的风里,从来都没离开过。
北京的海葬扫墓地点,从来不是一个“地址”,而是“思念的出口”。无论是渤海湾的海浪,还是长青园的石碑,都是为那些想念的人留的“坐标”——你不用再找“哪块墓碑是我的亲人”,因为整个大海都是他们的家,整个天空都是他们的影子。当你捧着鲜花站在码头,或是摸着石碑上的名字,风会告诉你:“看,他就在这里,和你一起,看同一片云,听同一场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