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生前想海葬,可邻居说现在不让弄了,是真的吗?”“海葬是不是被禁止了?想办手续都不知道找哪儿。”其实这些疑问,大多来自对“规范”和“禁止”的混淆——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没有任何省份出台全面禁止海葬的政策,反而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把海葬做得更规范、更温暖。先说说政策背景。从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开始,海葬就被明确列为“生态安葬”的重要方式之一。之后的几年里,上海、山东、广东等省份都陆续推出了海葬的补贴政策——比如上海对选择海葬的家庭,每例补贴2000元;青岛则把海葬纳入“惠民殡葬”项目,免费提供集体海葬服务。这些政策不是“堵”,是“疏”,目的是让海葬从“民间自发”走向“官方规范”。那为什么会有“海葬被禁止”的说法?其实是“私自海葬”被严管了。以前有些家庭为了“图方便”,私自找渔船把骨灰撒进海里,有的用塑料骨灰盒,有的选在禁渔区或者旅游海域——这些行为不仅可能造成海洋污染,还违反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殡葬管理条例》。比如2023年,烟台就查处了3起私自海葬的案例,涉事的渔船主被罚款,家属也被批评教育。所以不是“不让海葬”,是“不让乱葬”——现在想办海葬,必须通过当地的殡葬服务机构或者骨灰撒海服务中心,要提交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还要签《生态安葬承诺书》,确保用可降解的骨灰容器,选在指定的海域。正规的海葬到底怎么办理?以北京为例,家属可以联系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后,选择“集体海葬”或者“个性化海葬”——集体海葬一般是每月一次,由机构组织统一乘船,过程会有简单的追思仪式;个性化海葬则可以根据家属的需求,选择特定的日期(比如逝者生日),但也要遵守海域和环保要求。不管选哪种,机构都会提供全程的服务:从骨灰运输到仪式主持,再到事后的《海葬证明》,都不用家属自己操心。其实海葬的意义,从来不是“把骨灰扔海里”,而是让生命以更环保的方式回归自然。就像一位参与过海葬的家属说的:“我妈生前爱去海边,每次看到海浪就笑——现在她变成了海浪的一部分,我们每次去海边,都像在和她聊天。”只要通过正规渠道,海葬依然是一种温暖的选择,既符合逝者的心愿,也对环境友好。如果你也在考虑海葬,别被“禁止”的谣言吓住——先找当地的殡葬服务机构问清楚流程,按规范来,就能完成逝者的心愿。毕竟,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从来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好”。

海葬禁止了吗最新消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