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味道,吹得岸边芦苇沙沙响。张姐蹲在礁石上,把亲手叠的纸船放进浪里——纸船上插着父母的照片,船身写着“爸妈,上周我学会了做你俩爱吃的红烧肉”。这是她第三年在清明来海边追思,三年前父母临终前一起
最近常有人问:海葬会不会让先人的“气”散了?会不会影响儿女的运势?其实在易经里,答案早藏在“水”的智慧里。易经把水称作坎,既藏着险,也藏着滋养——就像父母的爱,从来不是固定的墓地、刻着名字的石碑,而是流动的、包容的陪伴。古人说“众水归海”,大海是所有水流的终点,也是起点:先人的气融入大海,就像一滴水回到了江河湖海,不会消失,反而会顺着洋流、顺着水汽,飘到儿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张姐说,自海葬后,她每次遇到难处,只要去海边走一走,听浪声拍岸,就像父母在说“别怕,我们在”——这不是“气散了”,是“气随水而流”,流进了心里最软的地方。
再说仪式感。海葬的仪式从不是简单的“撒骨灰”,而是“感通”的过程:把花瓣撒进海里,是让思念有了形状;读一封没寄出去的信,是让心里话有了归处;甚至只是蹲在岸边看浪,也是和先人的“心”交个底。易经里讲“感而遂通”,意思是只要心里有连接,就能打破时空的墙。邻居家的小宇去年把爷爷的骨灰撒进了小时候常去的海湾,之后每次冲浪,他都觉得“爷爷在浪里推着我”——不是迷信,是爷爷的“气”通过海的仪式,变成了他面对浪的勇气。易经的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海葬就是这样的“交”:先人的灵融入海,儿女的心贴着海,一进一出,就是最温柔的传承。
最该破的误区,是“海葬没根”。有人觉得“连个坟头都没有,去哪找父母”?可易经里的“根”从来不是一块土、一块碑,是“心的印记”。就像艮卦是山,象征静止,但坎卦是海,象征流动——流动的根才更有生命力。老中医陈叔的父亲海葬后,他把父亲的听诊器挂在诊所,每次看病前都摸一摸:“父亲的‘根’不是墓地,是他教我的‘看病要用心’——就像海水,看不见,但一直润着岸边的草。”易经说“大化流行”,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中传承,海葬就是把父母的爱变成“流行”的风、“流行”的水,不用固定在一处,却能无处不在。

傍晚的海边,张姐把刻着“爸妈的海”的石头放进阳台花盆。风裹着海味吹进来,她摸着石头笑:“你们看,我把海搬回家了。”易经的智慧从不是教我们“守住什么”,是教我们“学会连接”——海葬不是“失去”,是让父母的爱变成更自由的样子:在浪里,在风里,在每一次想起他们的瞬间,轻轻拍一拍你的肩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