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渤海湾裹着咸湿的风,塘沽新港的码头上停着艘白色服务船。甲板上,陈阿姨捧着素色骨灰盒,指尖摩挲着盒身的竹编纹路——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材质,如今要带着他的温度,回到他念叨了一辈子的海里。这是天津市第一殡仪馆骨灰撒海服务的普通一天,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回响”。

作为天津最早推行生态殡葬的机构,天津市第一殡仪馆的撒海服务,把“妥帖”刻进了每道流程里。家属只需提前一周通过官网或电话预约,提交死亡证明、亲属关系公证等材料,工作人员会全程当“陪跑者”:免费提供可降解骨灰盒,用玉米淀粉制成,入水30天内就能完全分解;出发前一天,心理辅导员会打来电话,提醒带上亲人爱吃的桂花糕或常听的评剧唱片;甚至连船上的座椅都套着棉垫——怕海风凉,怕家属坐得不舒服。“去年有位大爷,说老伴生前最怕冷,我们特意在他的座位上多铺了层羊绒毯。”负责统筹的王姐说,“告別的细节,从来都不是‘多余’,是让家属觉得‘他没被敷衍’。”

天津市第一殡仪馆骨灰撒海服务-1

去年夏天,张师傅带着父亲的骨灰登船。父亲是老渔民,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等我走了,就回海里守着咱们的老渔船。”当工作人员接过骨灰盒,轻轻倒入专用撒放装置时,张师傅忽然打开手机——里面存着父亲生前唱的《渔光曲》。旋律飘起来时,细碎的骨灰随着海风落进海浪,远处的海平面上,刚好驶过一艘挂着红布的渔船——那是父亲当年的“老伙计”,张师傅特意托人开过来的。“那一刻我没哭,”他说,“我看见浪花拍着船舷,像父亲生前拍我肩膀的样子。”那天船上没有刻意的悲伤,工作人员递来姜茶,同行的家属分享了自家做的粽子,连海鸟都停在桅杆上,似在听那曲老戏。

天津市第一殡仪馆骨灰撒海服务-2

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撒海从不是“结束”,而是“换种方式记得”。每年清明,馆里会组织“海的思念”活动:家属们带着鱼苗来放流,说要让亲人“跟着鱼群去看看更远的海”;或是在沙滩上种柽柳树,每棵树都挂着亲人的名字——“李建国之树”“陈淑兰之树”,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像亲人在说话。去年参与活动的周阿姨说,她每隔两周就来海边看树:“树长高了,我就跟它说‘你爸的退休金涨了’‘孙子考了双百’,风会把话带去海里,他肯定能听见。”

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色时,服务船靠回码头。家属们抱着工作人员给的伴手礼——一盒印着“海内存知已”的茶叶,慢慢走下船。陈阿姨站在岸边,望着海浪拍过来,忽然蹲下来摸了摸海水:“老周,你看这水多暖,跟你当年给我捂手的温度一样。”风里飘来远处饭馆的鱼香,那是老周生前最爱的味道。天津市第一殡仪馆的骨灰撒海服务,从来不是“把人送走”,是帮家属把“想念”变成“陪伴”:那些融入海洋的骨灰,会变成浪花拍过礁石,变成海风掠过发梢,变成每次看见大海时,心里忽然涌起的那股“原来你还在”的暖流。

岸边的路灯亮起来时,陈阿姨转身走向公交车站。她的包里装着那盒茶叶,还有一张老周的照片——照片里,老周穿着渔裤,站在船头笑。风掀起她的衣角,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茶叶盒,忽然笑了:“明天再来海边,给你带碗热乎的鱼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