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闺蜜小夏去公墓,她蹲在爸妈的墓碑前翻缴费单,指尖划过碑上的照片——那是爸妈金婚时拍的,两人穿着红毛衣,笑得眼睛弯成月牙。她小声念叨:“妈,今年管理费又涨了,你们说要是不续了,把你们送到海里好不好?你们以前不是总说想去海边养老吗?”风掀起她的头发,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藏着很多人的心事:当父母的公墓到期,除了一次又一次续期,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其实我之前也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直到小夏问我。后来我查了相关政策,也问了做殡葬行业的朋友,才发现海葬真的是个可行的方向。首先得明确:公墓租期一般是20年,到期后如果不续期,按照规定,公墓管理方会联系家属,若联系不上或家属明确不续,骨灰可能会被移到集中存放点——但这显然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结果。而海葬作为“生态殡葬”的一种,早就被很多城市纳入正规服务,甚至有些地方还鼓励这种方式。
关于政策可行性,我特意问了民政系统的朋友,他说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支持海葬,像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这些城市,每年都会组织集中海葬活动。具体怎么操作?其实流程很接地气:先打当地殡仪馆的电话咨询(比如北京可以打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打上海市殡葬服务热线),工作人员会告诉你需要准备的材料——逝者的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家属身份证,然后预约时间。到了海葬当天,会有大巴车接家属到港口,坐专门的海葬船到指定海域(一般是远离航线、水质好的地方)。仪式很温馨,没有复杂的流程,工作人员会引导家属把骨灰和花瓣、菊花一起撒进海里,有些地方还会放段轻音乐,或者让家属读一段悼词。机构会给家属发一张“海葬纪念证书”,算是留个念想。
小夏最纠结的其实不是流程,是“别人的眼光”。她怕亲戚说“连个墓碑都没有,太不孝顺”。直到整理爸妈旧物时,翻出妈妈的日记:“今天和老周去青岛海边,他捡了个带花纹的贝壳给我,说等我们老了,就把骨灰撒在这儿——这样就能永远看浪了。”原来爸妈早有这个心愿!小夏抱着日记哭了一场,后来她跟我说:“以前我总觉得‘孝’是守着一块石头,但其实爸妈要的是‘和喜欢的东西在一起’。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就想老了能去海边住,现在把他们送到海里,才是真的顺着他们的心意。”

还有个细节特别暖:小夏办理海葬时,工作人员问她要不要带点爸妈喜欢的小物件,她选了爸爸的钓鱼竿挂饰(爸爸生前爱钓鱼)、妈妈的珍珠手链(妈妈戴了十几年)。撒骨灰的时候,她把这些小物件和骨灰一起放进专门的可降解袋里,对着大海喊:“爸妈,钓鱼竿给你们,珍珠手链也给你们,你们在海里要开心哦!”风把她的声音吹得很远,海面上的花瓣飘得很慢,那一刻她突然觉得,爸妈就在身边,像以前一样笑着看她。

其实海葬的费用也没想象中高,甚至很多城市是免费的。比如上海的海葬服务不仅免费,还会给家属发4000元补贴;北京的海葬除了免费,还报销家属的交通费用。就算有些城市没有补贴,费用也很低,大概几百块钱,比续期公墓的管理费划算多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选择海葬从来不是“妥协”,而是“主动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如果你也在纠结公墓到期的问题,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爸妈生前喜欢什么?他们有没有说过想回到哪里?有没有未完成的小愿望?比如我另一个朋友的爸爸是老渔民,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他说:“我爸的根在海里,让他回去,比守着公墓更安心。”
说到底,对父母的想念从来不是靠墓碑维持的——是饭桌上那碗熬得软糯的粥,是客厅里吱呀作响的老藤椅,是海边的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