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骨子里,总藏着点对海的执念。小时候攥着妈妈的衣角去外滩看货轮鸣笛,长大些约着朋友去金山海边追日落,连家里的老相册里,都夹着几张爷爷奶奶在吴淞口码头拍的黑白照——黄浦江的浪奔着大海去,而大海,像个永远等在终点的老伙计。所以当越来越多上海人选择海葬时,没人觉得“冷清”,反而说“这是回了最熟悉的家”。
其实上海的海葬体系早就是“老牌子”了,从1991年就开始推行,现在全市有10多个定点服务机构,政府还给补贴——2023年的标准是每例海葬补贴4000元,直接打进家属账户。但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海葬,总怕“价格不透明”,其实只要摸清楚官方的套餐结构,心里就有底了。
最基础的“惠民海葬套餐”,价格大概在8000-12000元。这里面装的都是“刚需”:遗体从医院或家中运到殡葬服务中心的专用车辆,三天内的遗体冷藏,还有一间小小的告别室——能放下亲人的照片、生前用惯的茶杯,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话,没有司仪的套话,只有最实在的想念。然后是出海的“最后一程”:乘官方指定的海葬船到东海指定海域,工作人员会用环保袋装好骨灰,伴着家属的告别语轻轻撒入海中。对想“简化流程、回归本真”这个套餐刚好接住了所有最核心的需求。
要是想给亲人多添点“仪式感”,可以选“定制海葬套餐”,价格在15000-25000元之间。比如有的套餐加了“生命纪念册”——工作人员会帮家属整理亲人的照片、手写的信件,做成一本带海浪纹路的小册子;有的包含“鲜花伴撒”,用的是新鲜的白百合或马蹄莲,不是那种干花,撒进海里时花瓣还带着晨露;还有的能选“小型追思会”,在告别室里放亲人喜欢的老唱片,比如周旋的《天涯歌女》,或者女婿拍的家庭录像——这些细节不是“额外消费”,是把亲人的“个性”永远留在了最后一程里。

最关键的是“怎么查准价格”。别信朋友圈里的“私人代理”,也别找路边的“殡葬中介”,官方渠道就两个:一是打“962840”上海殡葬服务热线,接线员会把每个区的服务点、套餐价格、补贴流程讲得明明白白;二是上“上海殡葬服务网”,首页就有“海葬服务”专区,点进去能看到每个套餐的“明细单”,遗体运输费300元”“冷藏费每天150元”“海葬船票每人200元”,连税点都标得清清楚楚。要是怕记不住,还能在线预约咨询,工作人员会主动打电话过来解释——毕竟送亲人最后一程,“稳当”比什么都重要。

上星期在滨江步道遇到个老爷爷,蹲在栏杆边往江里放纸船,纸船上写着“老伴,今天是你生日”。他说去年给老伴选了海葬,“她生前爱跳交谊舞,说大海的浪就是最棒的伴奏”。风把纸船吹得慢慢飘远,老爷爷摸出手机翻出一张老照片,是奶奶穿着蓝布旗袍在海边笑的样子——原来海葬从不是“结束”,是把亲人的温度,揉进了上海的每一缕风里,每一朵浪里,每一场落在外滩的雨里。就像上海人常说的“阿拉是吃海货长大的”,连最后一程,都要和大海一起,继续守着这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