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海总带着股热乎气儿。清晨六点,海河入海口的风裹着咸湿味儿往衣领里钻,卖煎饼果子的大姐把铲子敲得叮当响,旁边下棋的老爷子抬头看了眼远处的货轮,说"我年轻时候跑船,这渤海湾的浪,比现在稳当"。对于很多天津人来说,海不是远方,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所以当海葬慢慢走进大家的生活,更多人说"这是把老人送回老地方了"。
其实天津推海葬不是新鲜事儿,但这些年政策越来越"贴民心"。早几年还有人犹豫"海葬是不是太简单",现在社区里的民生专员会主动上门讲:"海葬不是'将就',是给生命找个更舒展的归处。"从2023年起,天津将海葬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例4000元,这不光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政府在帮着把"身后事"办得有尊严。流程也越来越便民:家属先到社区开具相关证明,提交老人死亡证明、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审核通过后即可预约船期——如今还开通了线上预约通道,儿女忙碌时只需在手机上操作,省去来回奔波的麻烦。
政策里的"小细节"最能暖人心。每次海葬仪式前,民政部门会为家属预留一间"告别厅",摆放老人照片,播放其生前爱听的戏文或音乐;骨灰采用可降解纸袋,入水后不到一个月便会自然分解,不会污染海水;仪式结束后,会颁发一本烫金纪念证书,上面印着"海内存思念,天涯共此时"——许多家属将证书置于客厅书架,说"看着这几个字,就像老人从未离开"。前阵子在社区遇到张阿姨,她刚送老伴儿海葬,红着眼圈笑:"他以前总说'等我走了,别埋在土里,我要去看浪',现在遂了愿,昨天梦到他穿那件洗得发白的海军衫,坐在船头冲我挥手。"
关于海葬的环保顾虑,天津早已考虑周全。所有海葬船舶均走固定航线,选择渤海湾水流平缓的区域;每年会邀请环保部门检测水质,去年报告显示,海葬区域海水透明度高于周边,因无塑料残渣,鱼类都更为密集。天津人对海的敬畏刻在基因里:以前渔民出海拜妈祖,现在海葬是"把亲人还给海",这份情感比任何规定都更能守护海洋。

如今社区里聊海葬的人越来越多。刚退休的老教师说:"我跟儿女商量好了,走了就海葬,省得占土地,还能跟着洋流看看没去过的地方。"年轻姑娘说:"爷爷是老水手,海葬对他而言就是'回家'。"其实丧葬方式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牵挂——以前烧纸是"寄思念",现在撒花瓣是"送祝福",只要心里有惦记,在哪都是"团圆"。
天津的海还在潮起潮落,风里仍飘着煎饼果子的香气。那些选择海葬的人,没有消失在浪里,而是变成了海风、浪花,变成每个清晨掠过肩头的咸湿味儿。对天津人来说,海葬不是"结束",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最熟悉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