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风里飘着玉兰的香,我在社区服务中心碰到王姐的时候,她正攥着死亡证明问:“姑娘,今年北京能海撒不?”她的鬓角有几根白发,眼角还带着红——上周刚送走了老伴,老伴生前总说“等我走了,把我撒去海里,省得占土地,还能看遍万水千山”。这样的疑问,最近成了殡葬服务热线里的“高频词”,而答案其实很明确:2024年北京的海撒服务,依然稳稳地向想念的人敞开着门。

作为北京市大力推广的生态安葬方式之一,海撒不是“新事物”,却在逐年成为更多家庭的“心选择”。从2019年开始,北京就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补贴,海撒作为其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不仅政策支持,流程也在越变越“暖”。很多人不知道,北京的海撒其实是去天津海域——离北京最近的一片“温柔海”,航程约2小时,既能满足家属“离京近”的需求,也能让骨灰融入更广阔的自然。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海撒?不是“冷漠”,是“懂爱”。去年参加海撒仪式时,我遇到一位穿藏青色衬衫的大哥,他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盒上贴了张旧照片——父亲年轻时在青岛海边的留影,笑容比阳光还亮。“我爸是老水手,跑了一辈子海运,临终前说‘要是能回海里,比住高楼大厦强’。”海撒那天,大哥把骨灰和父亲最爱的茉莉花一起撒进海里,风把花香吹向海面时,他突然笑了:“爸,这次换你当‘水手’,想去哪就去哪。”在场的人都红了眼——原来最好的告别,是让爱回到最爱的地方。

北京今年能海撒吗-1

想办海撒的家庭,其实不用太慌。流程就像“走亲戚”一样简单:先备齐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都行),再打北京市殡葬服务热线或者刷“北京殡葬服务”公众号预约——提前10天最稳妥,高峰时段也能选到舒服的时间。海撒的日子一般挑春秋:3-5月看浪花,9-11月听风鸣,天气不冷不热,海面也平静。还有些“小贴心”要记牢:带束鲜花代替纸钱,船上有工作人员帮你把花撒在海面;老人小孩提前吃片晕船药,船上有轮椅和休息区;要是心里发慌,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聊聊——他们见过太多想念,比谁都懂怎么帮你“稳住”。

殡葬服务中心的张姐跟我讲过个暖故事:去年有位90岁的老爷爷,坚持要给去世的老伴办海撒。“老太太生前是老师,最爱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老爷爷说‘我岁数大了,走不动远路,但我要看着她去海边’。”那天海撒,老爷爷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老太太的丝巾,当骨灰撒进海里时,他颤巍巍地把丝巾系在船舷上:“丫头,风会把丝巾吹给你,我在家等你‘捎信’。”风把丝巾吹成一只白蝴蝶,跟着浪涛越飘越远——原来最动人的爱,是我用你喜欢的方式,陪你再走一程。

很多人问:“海撒是不是‘没归处’?”才不是。海撒是把“想念”变成风,变成浪,变成每一次吹过你发梢的风,变成每一次海边泛起的浪。就像王姐后来跟我说的,海撒那天她站在船头,把老伴的眼镜擦得锃亮放进海里:“他生前总说眼镜雾蒙蒙的,看不清楚海,这次我帮他擦干净,让他好好看看。”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她笑着说:“你听,浪在笑呢,像不像他以前逗我开心的样子?”

北京今年能海撒吗-2

今年北京的海撒,依然在等那些想把爱交给大海的人。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不是遗忘,是更长久的陪伴。风会记得,海会记得,你心里的想念,从来都没有离开。

北京今年能海撒吗-3